要磨練,百里侯要能做好,對他今後的幫助小不了。”
桃園地區在清雍正年間,仍為原住民棲居聚集之所。1737年(乾隆二年),廣東移民薛啟隆率眾入墾桃園地區,拓墾範圍東自龜侖嶺(龜山),西達崁仔腳(內壢),北起南崁,南至霄裡一帶。後有移民於此遍植桃樹,桃花齊開時節,花海如雲,乃改稱“桃仔園”,此為桃園縣縣名之由來。又因桃園溪澗密佈,漢人築堡防衛,因此又名“桃澗堡”。
在中國大陸移民開始大量移入後,閩籍人士多聚於今桃園市與附近之沿海地帶,而粵籍人士則聚於靠內陸的中壢、平鎮、楊梅、龍潭及沿海的觀音、新屋,這種依籍貫分居的現象壁壘分明。由於族系之繁複,以及清治前期將北臺灣視為邊疆地帶而甚少管理,桃園地區的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非常頻繁,並有著非常複雜的合縱連橫關係。
明軍入駐北臺灣之後,以桃澗堡為中心建立了桃園縣,設立桃園區、中壢區、大溪區,把桃園、大園、中壢、楊梅、大溪、三峽等周邊的村寨都囊括了進去,人口大約是五萬多。
沈嶽介紹說,工作組已經下到各個村寨進行廣泛宣傳教育,下一階段準備進行土地改革。
桃園地形分三個部分,一是靠海邊的平原地帶,沈嶽打算集中搞土地平整規劃,建設大農場。
一是中部的丘陵臺地,沈嶽打算推廣種植茶葉、果樹,另外利用豐厚資源,發展磚瓦廠、水泥廠、石灰廠、木材加工廠等建材產業,為其他地區的基礎建設服務。
一是東部的高山地形,因為桃園人力資源比較緊張,根據工作組匯總統計,目前人口只有五萬多。沈嶽計劃暫時把山區百姓遷移到平原丘陵地帶,集中力量先行發展平原地帶,山區的發展以後再做打算。
雲瀾早就聽說桃園開發相對比較晚,人口不是很多,卻沒想到只有區區五萬,與後世兩百萬人口根本不能比。人少,黨建工作應該很好完成,但經濟發展就有些問題了。
回到餐桌的位置上,雲瀾向父親諮詢意見,雲東明不假思索的說道,“應該把老百姓先組織起來!”
雲瀾想想也是,把老百姓組織起來了,土地收歸國有、成立農業公司等後續工作就更好開展了。
就在雲瀾等人商量如何在桃園開展工作,桃園小檜溪莊的閩粵兩地移民發生了一場嚴重衝突。
正文 第八十三章 小檜溪莊(一)
臺灣是個多族群的社會,移居臺灣的漢人依語言、文化的差異可分為客家人和福佬人兩大族群,按照祖籍的不同又分為漳、泉、粵三種不同的群體。。祖籍在福建漳、泉兩地,說閩南語者稱為“閩南人”,祖籍在廣東潮、嘉,說客家話者稱為“客家人”。
清代臺灣開發過程中,閩南人與客家人相互抱團,爭奪土地,爭奪水源,矛盾激化時就會導致暴力衝突,發生大規模的分類械鬥。
小檜溪莊是桃園區的一個小村莊,位於小檜溪的東岸。
小檜溪莊大部分土地原在先行墾荒的粵地移民的手中。閩人雖然是後來的,但勝在人多,他們經過和粵人的長期爭鬥,也得到不少的土地。
小檜溪莊人去桃仔園必須要擺渡過去,渡口邊上有小檜溪莊的公廨,還有一間小茶館,莊子也倚著渡口分成南北兩片,南邊住的全是粵地客家人,北邊全是閩人。
小檜溪莊粵人中要數莊長流的土地最多,他的威信也最高,閩人中也有很大租種他的田地。莊長流較為機警,知曉民不與官斗的道理,與滿清官府聯絡比較緊密。
每每發生械鬥,莊長流全都表現出“不拒捕,不戕官”、“豎大清旗”,依靠滿清官府的勢力打壓閩人的挑釁。如果周邊發生有閩人動亂,莊長流則帶著粵人充當滿清的所謂義軍,趁機發洩對閩人積久的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