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李筠的澤州、京東道空虛的機會,從徐州北上,直插沂州、兗州、齊州。
這個戰略路線的選取,其實也是一種避實擊虛的選擇——李重進手頭從柴榮時代繼承下來的百戰之兵,不過三萬人而已;其他都是新強徵入伍的壯丁或者募兵,戰鬥力並不可靠。如果往西直搗汴京的話,趙宋有汴京堅城固守,留守的殿前司精銳無論從戰力還是人數上都比李重進略多,肯定是幹不過的。一不小心,若是師老兵疲後被宋軍多路牽制、形成圍攻決戰的姿態,說不定李重進的主力就都要丟在河南了。
相反,京東道,也就是主要覆蓋後世山東半島這帶,因為不是北方歷朝的統治中心,而且自從後唐以來,基本上就沒有過什麼大的、激烈的戰爭,駐軍也向來不多——京東道的兵馬,往往在改朝換代的時候被抽調到汴洛主戰場作戰,因為一般都是得汴洛者得天下了,那邊一旦敲定,山東地區基本上是歸降的命。這樣的歷史傳統,造就了京東道軍事上容易攻取、但是攻取後收穫也不至於很豐厚的現狀。
最後,李重進選擇這條進攻路線還有一個最後的優勢,那就是沂州和兗州這兩個州原本在周太祖郭威在位的時候,是劃在當時就已經當了東南行營招討使位置的李重進治下的。李重進有資格排程這些地區的資源用於對抗當時還在南唐手中的淮南。後來柴榮當上皇帝之後才在周軍一步步南下的過程中削奪了李重進一些地盤。也就是說如今這幾個州從李重進的控制下分出去也不過五到七年,李重進在這些地區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也頗有基層的故舊親信留在當地。一旦戰事爆發,這些人都有可能跟隨。
當然,或許有人會質疑:李重進的地盤已經略顯狹長、十八州土地呈現一個左右對調的“l”字形佈局。與趙宋接壤的就佔了七個州,如此漫長的邊境線,不是不適宜分兵固守麼?要是再往北突進,把這個“l”字的這一豎繼續加長,豈不是將來防守正面就更加拉長了麼?
其實這種看法也不盡然是對的——如果李重進北上奪取了山東半島;那麼首先,如今還和宋軍接壤的泗州、海州就會變成內地州,同時新增的邊境州為齊州、淄州,外加青州西北部的一小段,實際上李重進將來要面對的防禦正面並沒有擴大多少。另一方面,兩淮之地和華北平原其實是一個缺少山溪險固的所在,河南河北多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但是李重進打算攻取的山東半島,在沂州境內有沂蒙山區,在齊州、淄州有泰山及其各個支脈餘脈。只要不越過泰山山區去後世濟南以東的地方圈地,防守一方的壓力其實反而要輕得多。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李重進的兵馬在出兵的第一時間,就集中了六萬軍隊以不宣而戰的姿態猝然猛攻齊兗之地。而且對於齊兗地區也只是追求克復州城,一旦圍城不下之後,寧可繼續分兵北上直插淄州。以圖貫穿整個山東半島,把山東半島東部從趙宋的版圖上切下來。
這種作戰態勢實在是瘋狂得緊,因為大軍一線式深入,很容易出現後路被斷、軍糧輜重跟不上的危險。但是這種作戰方式又是李重進和錢惟昱商討之後的決策——因為只要李重進的先鋒打到淄州,面臨渤海,那麼如今擁有絕對制海權的吳越海軍就可以幫助李重進偷偷海路運糧運耗材,支援李重進的作戰。
六月十八,僅僅在李重進出兵後十幾天,第一座州城沂州首先陷落到了李重進的手上。李重進僅僅損失了兩千多人的新募軍攻城傷亡後,就在沂州城內一些故舊的策應下殺進城去,把死硬忠於趙宋的刺史團練防禦等人斬殺,降服其餘地方兵——柴榮趙匡胤掌握沂州六年,也不過是在高階官吏上撤換一些忠於他們的人,在基層地方軍官中,當初李重進做東南招討使的餘溫尚沒有褪去。
六月底,淄州也遭了同樣的毒手,改旗易幟落入李重進手中。倒是最西面前沿的齊州兗州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