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身處太原大營的左祖棠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急得團團亂轉。
他深知局勢危急,若再不採取行動,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他當機立斷,立即修書一封,快馬加鞭送往京城,向朝廷緊急求援。
然而,遠在北京城的李紅章對此卻嗤之以鼻,認為這完全是左祖棠無能的表現。
要知道,此次與左祖棠交鋒的不過是名不見經傳的赫蓮兒而已,連馬岱都尚未登場呢!
可就是這麼個無名小卒,甚至還是個女人,竟然能將整個西征軍的大半兵力一舉殲滅。
現在的女人這麼厲害的嗎?
不僅如此,就連那些身經百戰的提督和總兵們都紛紛陣亡,甚至連威名赫赫的名將劉松山也不幸殞命沙場。
但在左祖棠眼中,李紅章也好不到哪裡去。
自己所面對的敵人好歹還有馬岱親自坐鎮指揮的北方大軍,而李紅章居然會被馬岱麾下的李德邦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被動挨打。
就這樣,兩人誰也不服誰,各自仗著在朝廷中的勢力,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明爭暗鬥。
他們互相指責、彈劾對方,試圖將戰敗的責任全部推到對方身上。
對於執掌朝政大權的西太后而言,原本這種大臣之間相互制衡、爭鬥的局面正是她樂於見到的。畢竟透過巧妙地操縱各方勢力,可以有效地鞏固自己手中的王權。
可是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形勢已經變得異常嚴峻。
整個南方地區已被洶湧澎湃的革命軍迅速席捲一空,北方的清軍則是一路潰敗,根本無力抵擋。更為糟糕的是,廣袤無垠的西域大地也落入了侵略者阿古柏的魔掌之中。
與此同時,山東和河北等地也是遍地烽火,各路起義軍此起彼伏,使得大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在那遙遠的關外邊陲之地,東北地區的羅剎國一直對大清虎視眈眈,猶如一頭飢餓的野狼,時刻準備撲上來咬上一口。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朝廷內部卻還在內訌不止、相互爭鬥不休!這種混亂局面,實非國家之福啊!
如今這內部分崩離析、彼此拆臺的狀況,乃是太后最為不願見到的。
現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憂患不斷,正是需要上下一心、共克時艱的時候。
可有些人偏偏只圖個人私利,不顧大局安危,實在讓人寒心。
且說李虎,在上橋戰鬥中不幸英勇捐軀。他的遺體最終得到了劉錦棠將軍的妥善安葬,真可謂英雄惜英雄。
其實不僅是劉錦棠將軍,眾多清軍名將皆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格局。
怪不得劉錦棠,左祖棠能名傳千古呢?
那是有原因的,第一點就是格局大。
而革命軍為了紀念李虎將軍的豐功偉績,決定在烈士陵園裡專門為他立一塊墓碑,並將其生平事蹟詳細地銘刻其上,以供後人瞻仰緬懷。
而且,鑑於李虎將軍生前的卓越表現以及他為國捐軀的壯烈之舉,中央特追授其中將軍銜。
要知道,這可是自革命軍成立以來,迄今為止戰死將領所能獲得的最高軍銜,足見其功勳卓著。
隨著李虎的戰死,馬岱也從戰場撤回了長安。
之所以會這樣安排,一來是因為此次戰役讓馬岱將軍意識到,各路軍隊之間的支援速度實在太過緩慢;二來嘛,則是由於當前局勢所迫。要知道,那赫蓮兒若無法擊敗劉錦棠與穆屠善所率領的部隊,便難以向東挺進。
既然無法東進,自然也就無力去應對魏光燾和劉厚基等勁敵了。
因此,眼下整個第九軍和第一軍只好暫時屯兵於關中北部一帶,一邊加強防禦工事,以防敵軍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