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顯示,這次的日本入侵臺灣艦隊指揮官是西鄉從道中將,他麾下擁有鐵甲艦西京丸號和赤城號。這兩艘鐵甲艦是他們的主力,不僅裝甲厚重,火力也十分強大。”
西京丸號乃是日本海軍所擁有的首艘鐵甲艦,同時亦是其艦隊的旗艦所在。
這艘戰艦系由英國精心打造而成,並於 1869 年正式交付給日本方面。
西京丸號的排水量高達 3700 噸之巨,船身長達 76 米,寬度則有 15 米,高度更是達到了 9 米之多。
其航行時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可達 13 節,如此迅猛的航速使得它能夠迅速穿梭于海洋之上。
不僅如此,西京丸號還配備了強大的火力系統,其中包括 10 門威力巨大的大口徑火炮以及 4 門較小口徑的火炮。
這些火炮猶如鋼鐵巨獸口中噴吐的烈焰,足以對敵人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而在那場著名的牡丹社事件當中,西京丸號肩負起了極為重要的使命——擔任遠征軍的總指揮艦。
在這場激烈的軍事行動之中,它負責全面指揮並協調海上與陸上的各種作戰行動,成為整個戰局中的核心力量。
與此同時,赤城號作為日本海軍的第二艘鐵甲艦同樣不可小覷。
它亦是由英國製造,並於 1871 年順利交付至日本手中。
赤城號的排水量相對較小,僅為 2300 噸,但依然具備出色的效能。
該艦身長 67 米、寬 12 米、高 8 米,最高速度能達到 12 節。
在武器裝備方面,赤城號共裝有 12 門大口徑火炮以及 2 門小口徑火炮,雖數量略少於西京丸號,但也足以在戰場上發揮出重要作用。
在牡丹社事件裡,赤城號充當著遠征軍的副指揮艦角色,其主要任務便是全力支援並保護西京丸號及其他友方艦艇。
憑藉自身不俗的實力,赤城號有效地協助了西京丸號完成各項作戰指令,為整場戰役的勝利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李紅章帶來的參謀官一邊說著,一邊將手中的檔案鋪展在作戰室的桌面上。
“除了這兩艘鐵甲艦外,日本海軍還派出了包括巡邏艦天龍號、輕護衛艦朝日號、炮艇雲龍號在內的其他艦艇,共計14艘,總排水量達到了12萬噸。這些艦艇的總火力加起來達到了200門炮。”
參謀官指著檔案上的圖表和資料,繼續向在座的將領們介紹。
鮑超和李紅章都俯身仔細檢視桌上的資料,他們的眉頭緊鎖,顯然是在認真評估敵軍的實力。
這些情報對於制定作戰計劃至關重要,他們需要了解每一艘敵艦的效能和可能的戰術。
鮑超的聲音在作戰室中響起,帶著不容置疑的自信:“別忘了,我們也擁有隴、蜀、秦三艘鐵甲戰列艦,我們的裝甲更厚,火力更猛。在這樣的優勢下,我們還怕他們做什麼?直接硬剛過去!”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自家艦隊的強大信心。
隴、蜀、秦三艘鐵甲戰列艦是華夏海軍的驕傲,它們不僅裝備了重型火炮,而且擁有堅不可摧的裝甲,是海戰中的巨無霸。
李紅章聽後,微微點頭,但他仍然保持著指揮官的冷靜:“鮑司令,您的勇氣和決心我非常讚賞。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敵人的實力和戰術。西鄉從道中將並非易與之輩,我們必須制定周密的計劃,確保每一炮都能發揮最大效用,同時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參謀官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在地圖上標註敵我艦隊的可能位置,分析風向、海流等自然環境因素,以及考慮如何利用己方的優勢來剋制敵軍。
“我們應以隴號為先鋒,以其強大的火力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