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這支充滿傳奇色彩的農民起義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國時期。
當時,捻黨活躍於安徽、河南以及山東西南部和江蘇北部等地區。
話說那是咸豐三年(公元 1853 年)的時候,氣勢如虹的太平軍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行動,當他們途經安徽與河南時,當地的捻黨們群情激昂,紛紛積極響應。
於是乎,捻軍起義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興起,給腐朽沒落的清朝統治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時間來到咸豐五年(公元 1855 年),各路捻軍的首領們齊聚安徽蒙城雉河集這個地方,共同商議大事。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和推選,眾人一致推舉張樂行為盟主。
自此,捻軍正式確立了自己的組織架構,並建立起了獨特的黃、白、紅、黑、藍五旗軍制。這一軍制明確規定:“各旗統將皆需聽從盟主的統一調遣!”如此一來,捻軍的指揮系統得以完善,戰鬥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而在咸豐七年(公元 1857 年),張樂行更是迎來了他個人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先是被太平天國封為“徵北主將”,隨後不久又獲得了“沃王”的加封。
至此,捻軍欣然接受了太平天國的領導,雙方攜手並肩,共同對抗著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話說那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之時,風雲突變,清軍僧格林沁所率之部氣勢洶洶地向著雉河集發起了猛攻。
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英勇無畏的捻軍奮起抵抗,但奈何雙方實力懸殊,最終捻軍還是不幸戰敗。
此一役,捻軍領袖張樂行更是慘遭俘虜,並被無情地處死,令人扼腕嘆息。而曾經作為捻軍重要根據地的雉河集,也隨之落入了清軍之手。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任化邦、張宗禹等一眾英勇之士挺身而出,率領著殘餘部隊成功突破了清軍重重包圍,如疾風般穿梭於河南、湖北以及陝西等地,繼續頑強地抗擊著清軍。
且說這突圍而出的捻軍首領張宗禹和任化邦二人,在歷經艱難險阻之後,機緣巧合之下與太平天國軍隊的餘部——遵王賴文光所部相遇。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三方一拍即合,決定聯合起來共同作戰。
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靈活運用流動戰術,巧妙地將步兵轉換為騎兵,使得隊伍的機動性大大增強。
如此一來,這支聯軍猶如脫胎換骨一般,迅速發展壯大,短短時間內便匯聚成一支擁有十餘萬之眾的強大武裝力量。
此後,他們更是屢建奇功,多次給予清軍以沉重打擊,讓清軍聞風喪膽,威風八面,名震天下。
因此,可以這麼講,捻軍在游擊戰方面的確有著一定的優勢,但要是將其放在正面戰場上與太平軍或是西北起義軍相較而言,實力就顯得稍微遜色一些了。
此時,張禹爵以及張宗禹率領著西捻軍一路向北進發,他們此番行動的首要目標就是攻佔山西省,進而能夠在山西境內與董白聯軍攜手合作,共同應對來勢洶洶的清軍。
不過嘛,這裡面似乎還隱藏著一絲想要聯合起來抵禦馬岱的意圖呢。
有人可能會心生疑惑:“既然如此,那為何他們不去投靠革命軍呢?”
要知道,我們可不能天真地認為這世間的每一個人參與起義都是單純為了推翻腐朽不堪的清朝統治。
實際上,大多數人物也好,起義軍的高層也罷,他們心中所秉持的理念往往是“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註定的嗎?”
畢竟,又有誰不想成為高高在上、坐擁天下的皇帝呢?又有誰不願意成為那個萬眾矚目、獨一無二的風雲人物呢?
除非這些起義軍被清廷徹底擊敗,毫無還手之力,否則他們絕對不會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