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礙。

希望不是置身事外或從拼鬥中退縮。

希望是我們心中堅守一種東西:它告訴我們,不管遭遇多少艱難險阻,只要有勇氣去爭取,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和艱辛,更好的東西就會等待我們。”

——奧巴馬演講精彩片斷

那時家裡的經濟狀況入不敷出。奧巴馬的繼父在軍隊裡從事地質工作,負責道路和隧洞的勘測工作,收入微薄。母親安很快在美國使館找了份英語教師的工作。後來,繼父換了份好一些的工作,在一家美國石油公司的政府關係辦公室裡任職,這樣家境才略有好轉。繼父買了輛小汽車,而在此之前,全家人出行全仰仗一輛摩托車。奧巴馬四年級時,全家人喜遷新居,找了處條件更好的房子。新居附近一直住著外國公司的老闆和外交官,一幢幢房子都是高門大院,馬路寬闊,植被豐富,與從前是天壤之別。在新家,他們終於用上了電視和音響。

第三章 別樣童年(3)

奧巴馬轉學到一家穆斯林學校。當初進入天主教教會學校時,奧巴馬為適應全新的語言和文化環境,頗下功夫,而這回他再次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適應穆斯林學校全新的生活,而這裡的宗教傳統與先前學校截然不同。

和以前一樣,奧巴馬還是坐在教室的最後面。一個朋友記得他花大把的時間畫美國的超級英雄,比如蜘蛛俠和蝙蝠俠之類。他在那所學校呆了大概一年時間,然後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幾個朋友想探尋究竟,但也僅僅被告知他搬走了而已。

重返美利堅

母親安和繼父的婚姻幾年前就陷入了危機。奧巴馬同母異父的妹妹瑪雅的出生給這對夫婦帶來了暫短的快樂,但奧巴馬在自傳中寫到,常聽到父母拌嘴,理由不外乎母親拒絕參加丈夫的生意派對之類。

奧巴馬感受更深的是母親對他的態度也從此不同。初到雅加達時,母親總是鼓勵他學習當地語言,盡力融入印尼文化,多花時間和繼父呆在一起。然而,當她的婚姻每況愈下,她開始送兒子去參加美國的函授課程,作為日常學業的補充。凌晨4點,母親準時叫他起床,準備些簡單早餐,然後花三小時教兒子英語。之後,母親上班,他去上學。

此時的奧巴馬已經懂事,完全理解母親的用心良苦,她既擔憂兒子的健康,又擔心自己的價值觀和所在國度的價值觀會產生衝突。有一次純屬意外,奧巴馬撞到佈滿倒刺的鐵柵欄,身體受了傷,天黑後才回到家,胳膊上還劃開個大口子。繼父執意不肯立即送他去醫院,母親情急之下只好去懇求鄰居,連夜開車把他們送到了醫院。

他們到醫院的時候,整個醫院一片漆黑,母親在走廊裡摸索著前進,終於找到兩個醫生,兩人正穿著短褲下棋。至今奧巴馬胳膊上還有個縫了20針的傷疤,那就是那天晚上的留念。

母親安開始對奧巴馬的生父讚不絕口,說他聰明誠實,而且刻苦努力。她鼓勵奧巴馬應該為有這樣的好父親而感到自豪,還不無羨慕地經常提起羅莎?帕克斯、小馬丁?路德?金,還有其他投身於民權運動的美國英雄人物。

奧巴馬與印尼

奧巴馬經常提到他獨特的家庭背景,母親出生於堪薩斯州,父親來自肯亞,再有就是他在夏威夷度過了孩提時代,青年時代是在芝加哥度過。儘管奧巴馬在印尼生活了四年,他6歲到10歲是在印尼度過,然而當地文化也成為他的一部分,影響著他對於美國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看法。

在《無畏的希望》中,奧巴馬寫了他在孩提時代所瞭解的印度尼西亞,還提到他既渴望把妻子和女兒們帶到那裡去,心裡又滿是矛盾:

當我想起印尼,那些回憶就縈繞在腦海揮之不去——赤腳穿過稻田時腳底沾滿泥巴的感覺依舊熟悉;懷念太陽在火山頂後面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