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想要奪取擁有豐富鐵礦資源的澳洲,只能是從兩個方向進攻。
一個是從表面已經自立,但實際上確實被猶太財團控制的紐西蘭登陸澳洲東南部。
另外一個方向,就是穿過萬島之國的蘇門答臘王國,直接從澳洲北部登陸。
原本林逸跟羅斯柴爾德家族合作,準備從紐西蘭登陸澳洲。
但是紐西蘭距離澳洲還有2700公里的海路,距離太遠,後勤補給,後續支援都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所以,在奪取東南亞的戰役中,大夏軍部發現協約國在東南亞的防禦,並不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密,於是就開始制定奪取蘇門答臘王國的計劃。
其實,一開始蘇門答臘王國並不在帝國的攻取範圍內,主要因為這個王國是由座大小不一的島嶼組成的。
如果帝國想要佔領這些島嶼,花費更大,需要的時間也太久。
所以,一開始帝國制定的計劃是從紐西蘭進攻。
畢竟2700公里的海路,總比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去攻取蘇門答臘王國要好吧。
另外一點,就是蘇門答臘王國,現在是荷蘭的殖民地,一開始帝國並沒有想要跟荷蘭起衝突。
畢竟,蘇門答臘王國從古至今,也只是大夏的朝貢國,而不是附屬國,大夏在這裡,沒有法理上的理論依據,沒有辦法像在安南那樣佔領蘇門答臘王國。
可是,這一切隨著一份報告書,而改變了。
在說這份報告書之前,還是要提及一下蘇門答臘王國與大夏的關係。
自公元2世紀開始,也就是漢順帝時期,中原王朝就和蘇門答臘王國有了聯絡。
當然了,那個時候蘇門答臘王國還不叫這個名,而是叫葉調國,撣國。
《後漢書》載:順帝永建六年(131)“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撣國遣使貢獻”。
這裡的葉調國,撣國,就是指的蘇門答臘王國王國的前身。
而從前明的成祖時期,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是從蘇門答臘王國海域穿過,那個時候蘇門答臘王國就經常性派遣使臣來中原覲見中原皇帝。
這種聯絡一直到16世紀末,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啟,荷蘭人佔領蘇門答臘王國全境,將蘇門答臘王國變成了他們的殖民地之後,才斷絕。
不過那個時候,蘇門答臘王國早就在幾百年的時間內,接納了上百萬,因為戰亂而逃到那裡定居的漢民。
又由於後來大夏帝國建立,並且越來越強勢,荷蘭人非常擔心大夏會出手干涉蘇門答臘王國的事宜,於是將漢民的社會地位提升的僅次於他們的二分公民。
可是後來大夏衰弱,當地漢民的社會地位也日益降低,最後還變成了低於爪哇人的末等公民。
直到大夏正面擊敗約翰帝國,重新成為東亞地區最強大的帝國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但是,這個時候,荷蘭面臨漢斯帝國的入侵,大夏又是漢斯帝國的盟友,這又導致當地漢民生活水平降低。
甚至荷蘭駐蘇門答臘王國總督還縱容當地人劫掠漢民。
現在,林逸拿到的這份報告,就是關於蘇門答臘王國當中,漢民的生活調研報告。
這其中詳細記載了蘇門答臘王國當中,漢民的生活條件,還有蘇門答臘王國的資源。
說起蘇門答臘王國的自然資源,這就必須要詳細的展開說一說了。
首先,作為萬島之國的蘇門答臘王國橫跨赤道,物產資源豐富。
棕櫚油產量世界第一,橡膠產量世界第二,還有其他例如石油,天然氣,錫,鋁礬土,鎳,銅,金,銀等礦產資源。
是名副其實的一座熱帶寶島。
並且蘇門答臘王國北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