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輛戰車,可以說是跨時代的,並且不應該出現在這個年代的產物。
這是一輛超過150噸的大傢伙,正面裝甲超過200毫米。
按理來說,林逸是知道未來戰車發展趨勢的,對於這種超重型戰車,在未來戰場上的表現,他也知道不會有預計中,那麼耀眼。
換一句話來說,大夏的超重型戰車計劃,並不符合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
為了節約成本,林逸理應是該叫停這個研發計劃的。
但是林逸又覺得,科研這東西吧,說簡單點就是在不停的試錯中,尋找最優解。
以前帝國的資金沒有那麼多,每一分錢都需要花在刀刃上。
所以,那個時候林逸直接給出工程師哪裡正確的解決方案。
但是林逸發現,自己這麼做了之後,會導致工程師們變得死板,思路僵化,不善於創新。
這從長遠的角度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趁著現在資金足夠,只是建造一輛樣車也花不了多少,林逸並沒有選擇阻止那些工程師。
在林逸這樣的放縱之下,一些明顯不合理,不適用未來戰爭的武器設計,也透過了資金方面的稽核。
如果說,超重型戰車設計方案是不符合未來戰爭發展的話,那麼有的方案卻是更符合的未來戰爭。
就比如,某位飛行器研究所的年輕工程師覺得,既然螺旋槳橫置可以讓飛機往前飛。
那麼把螺旋槳豎起來呢?會不會讓飛機直接原地起飛?
於是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下,這名年輕的工程師就去申請資金。
當時負責資金稽核的人員,雖然覺得這個設計方案不太可能實現。
但是本著鼓勵想法,稽核人員還是同意了那名工程師的資金申請。
隨後,又把這個設計思路告訴給了林逸。
林逸知道這件事後,連夜跑去檢視研發進度,並且告訴那名負資金稽核的官員,直接將這個研發列為重點專案,申請的資金不受限制。
因為林逸太清楚,這項研究的結果,就是他夢想中的直升機,也是他對於未來戰爭中,地面突擊力量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於是,大夏的科研力量,就在這樣龐大的資金下,突飛猛進。
從1931年8月份,布派共和國向漢斯帝國宣戰,再到12月份,義大利王國的海軍被約翰,米利堅聯合艦隊打殘。
再到1932年的1月份,漢斯帝國,高盧帝國和義大利發動所謂的“沙漠風暴”計劃。
同盟國和協約國在北非這個地區爆發了激烈交火。
同盟國的140萬大軍,分成左右兩個方向,準備橫掃北非。
西面的高盧帝國自成一軍,由高盧帝國陸軍上將菲利普·勒克萊爾率領,包括高盧帝國第二裝甲師,第三,第四皇家騎兵師,高盧帝國外籍軍團的第二,第三,第四師在內的諸多精銳,開始朝著英屬西非發動進攻。
他們的目標是徹底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南岸。
而作為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實際掌控者的伊利比亞王國則是配合高盧帝國演了這場戲。
這裡需要說明白的事,直布羅陀海峽的南北兩岸,分別在伊利比亞王國和約翰帝國手裡。
其中,伊利比亞王國掌控南岸,約翰帝國掌控北岸。
而北岸屬於伊利比亞王國本土,這也就是說,約翰帝國跑到人家伊利比亞王國內部領土上,硬生生從伊利比亞王國身上挖了一塊肉。
伊利比亞王國多次想要收回直布羅陀港的主權,但均被拒絕。
這讓伊利比亞王國內部對於約翰帝國極度不滿。
後來由於伊利比亞王國發生內戰,勝利方是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