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林逸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之後,那些文官們思考一下,在經過戶部稅司的測算,發現的確如林逸所預料的那樣,這一項國策也就被透過了。 同時,稅司的官員還表示,這一項國策推行下去之後,帝國的百姓會很快富裕起來。這對於帝國和百姓都是有好處的。 畢竟,百姓們手裡有錢了,才會更加支援帝國,帝國也可以實現藏富於民,讓帝國更加穩定。 所以,這一項國策就這樣被透過了。 而此時,林逸也發現,在朝堂上有屬於自己的勢力,是多麼爽的一件事。 這事如果放以前,即便趙緒同意,這些官員也會想法設法的出來反對,哪像現在,自己只是提出來,就自然而然的有人幫原因說出來,同時給儘可能找更多的優點。 不得不說,這樣的感覺,真的爽! 在民生教育這方面,林逸先後提出三權分立,免除農稅,新建學校,實現義務教育,鼓勵女子讀書,提高一些基層的待遇(如老師等)。 同時林逸提議在帝京新建兩所綜合大學,各地方也同樣需要新建綜合性大學,為帝國培養各式各樣的人才。 又表示,在大學畢業之後,每年從各省新建的大學之中挑選百人送往歐洲深造。 同時表示,每年選拔上來的人才數量,將決定第二年對於大學的財政撥款。 而且這裡說的綜合性大學,並不是以前那種所謂的國子監,只教文言文,而是包含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 林逸要的就是帝國各類學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對於這一點,文官們有的支援,有的反對,武官則在看戲。 文官方面表示支援的,除了那種無腦支援林逸的人之外,也有一些是有見識呢官員。 他們很清楚現代學科不再是他們年輕的時候所學的那些了。想要帝國長治久安,那麼這些西學就必須要學習。 而反對的官員則要比贊同的官員,單純的多,他們是擔心帝國如此大規模的支援西學,會讓帝國百姓忘記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瑰寶。 最後,林逸在結合雙方的意見之下提出,以中學為骨,西學為骨,自創獨屬於大夏文化圈的綜合性大學。 也就是無論小,中,大,各級學校,都必須學習大夏文化,加深愛國主義教育,然後再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 這也就是說,無論你選什麼學科為自己的主科,大夏文都是必學的。 同時,本著帝國不養閒人的準備,林逸請求趙緒將國子監改制,從一個單純的供人讀書的國家機構,變成一個監督帝國各級學校(小,中,大)教育的機構。 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第一編寫教學大綱,第二就是巡查各省教育情況。 並將這種情況納入一年一度的年度考核當中。 林逸覺得,就國子監那幫已經讀書讀傻了的人,一個個不知變通,但偏偏有學富五車的書呆子,很適合這項工作。 既避免了這幫書呆子待在京城裡面,一個個吃飽了在那裡妄論朝議,又能發揮他們的長處。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只不過,這幫人似乎只對大夏文學熟悉,對那些西學則是半懂。所以林逸考慮要不要再往國子監塞一些懂西學的人。 在民生當面,除了這些之外,林逸還鼓勵個人創辦工廠,同時要求朝廷讓出一些工藝簡單的行業,由民間資本去生產。 這樣做的話,才能讓民間的資本,去吸收那些多出來的勞動力。 而那些帝國控制的工廠,則全部轉變為軍工廠,專門給軍隊生產物資,做到專人專管,保證質量。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保證了這些工廠有足夠的資金去研發,去生產。 對於軍隊方面,林逸也有一些手段。 首先就是開始實施他早就準備好的改制。 他將全帝國的軍隊全部整合,然後分為三級。 第一階梯的自然是像龍驤軍,京營這樣的百戰精銳。 這一級別的軍隊總人數大概在80萬人左右。目前林逸對於這樣的人數規模表示滿意,也沒有打算在短時間內擴充他們。 他們的任務將是充當全軍的尖刀,撕開敵人的防線,正面擊敗敵人。 是帝國對外戰爭當中的主力,有一點像是後世野戰軍,屬於是精銳中的精銳,王牌中的王牌。 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