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司騎軍諸軍都指揮使,有過多年統領周宋兩朝全部最精銳騎兵部隊的經驗,直到杯酒釋兵權的那天為止。後來,才在趙炅的拉攏下洗脫了當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壓制。
帶了這麼多年騎兵,這是王審琦第一次看到有步軍方陣被區域性人數不遜於他們的鐵甲騎兵硬衝後陣勢巋然不動的例子——雖然明軍的空心方陣外圍不斷有士兵被殺死,屍骨踐踏陷入塵泥,血流滲入黑土黃沙,不可追跡。然而,從整體來說,那個大陣似乎完全沒有鬆動,內部少而足夠使用的預備隊在源源不絕投入上來,沒有明顯的缺口可以趁虛而入。如果王審琦能夠晚生一千年的話,他肯定會產生一種幻覺:如果把明軍的軍陣比作一個整體的話,那麼騎兵衝撞上去時,那就如同撞到了一輛坦克上。
人命的消耗在極高的烈度下持續著,僅僅持續了不到兩分鐘,兩軍便各自付出了兩三千條人命——而這麼多人命的戰死,僅僅發生在宋軍步兵還沒有衝到戰場的情況下。明軍在一開始的時候,反而是最為劣勢的狀態,因為各個空心方陣之間的援護射擊根本沒法實施,一旦正面被十文字槍與陌刀手和敵軍騎兵扛上之後,後排的火銃兵除了拿著短兵器對於部分偶爾被敵軍殺出的缺口機動堵漏之外,就沒什麼火力發揮的機會了。因為騎兵不夠密集,而且戰線不夠擁塞、加上明軍為了抵抗宋軍衝擊,把牌手放在了後排,導致明軍陣前缺乏對遠端濺射火力的防護效果,所以擲彈兵也無法亂用手雷擴大戰果——那樣的話,只會徒然導致敵我雙方都產生劇烈的傷亡,那就不划算了。換命的打法,只適合讓王小波李順之流的人,使用廉價的農民軍去和宋人的禁軍換命,不適合人命同樣值錢的明軍精銳使用。
隨著時間的推進、宋軍騎兵水銀瀉地一般從明軍各個小方陣之間的空隙甬道透過、隨後被後面的方陣黏住之後,各個方陣之間的遠端火力援護便開始發揮作用——每個方陣的正面,也就是被敵軍騎兵肉搏廝殺貼住的那一面,為了防止誤傷自己人,以及戰友的阻擋,是不能讓火銃兵有空間和時間開火的。但是一旦己方側後方的友鄰方陣也被敵軍騎兵黏住之後,突前方陣的火銃手就可以機動到兩翼以交叉側射火力進行援護射擊,而且只要犧牲一定的射擊精度、留出一定的角度餘量的話,就不虞誤傷自己人。戰前為了配合好這個援護射擊的戰術發揮,每個方陣之間的甬道間距絕對不會超過五十步,如此一來相鄰方陣的正面都可以被友軍的側射火銃覆蓋了。這種射擊縱然精度很低,但是架不住是可以源源不斷迴圈實施的,故而槍聲再次愈來愈密集的響起之後,僅僅不多時,便造成了宋軍數百人死傷,士氣也遭到了莫名的打擊——一開始的接敵前,宋人被排槍射擊時,好歹還有一個“如今退了肯定死,衝上去的話,只要黏住敵人就還不一定死”的信念支撐著捧日軍鐵林軍死命衝殺,此刻黏住了進入消耗戰之後,居然還會被交叉協防的火銃手持續冷槍射殺,這種損失誰受得了?
在明軍步軍鬆動之前,王審琦首先撐不住了,用旗號傳令各部不要纏鬥,而是側向迂迴起來,不要站定了給敵軍交叉射殺的機會——王審琦的這個判斷實則非常敏銳,因為明軍的火銃交叉援護射擊是很講究的,火銃隊必須選一個“即使射偏之後也不會誤傷到自己人”的角度,才敢開火,如果沒有這樣的角度的話,以這個時代火繩槍的拙劣準頭,打不著敵人卻打中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