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他完成《五經》、《九經》,最後居然窮數年之學識、普天之見聞,融會貫通,成此大典。
從柴榮到滿殿文臣,都聽得悠然神往。居然不僅不會想到責問馮道與外邦藩王私下結交的事情,反而被這種比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黃石留後汜下納履更加令人感佩的學術巔峰之交所感動。最後聽到馮道說了錢惟昱之所以如此低調、讓林克己藉著國使進京的機會,以私信把大典交給馮道掛名發表;完全是為了讓書可以更快更徹底地建立權威、造福天下讀書人,而寧可為此而不計個人虛名。這時,大殿之中的震撼一下子攀登到了頂峰。
“聽說,那彭城郡王,不過十七週歲?普天之下,莫非真有生而知之者的聖賢?我大週一朝,有如此忠良賢達現世,真乃我大周重振漢唐偉業的先兆啊!”柴榮長嘆一聲,隨口下令:“吳越國王錢弘俶恭順勤謹,素為天下表率。逢此國家多難之秋,吳越國傾盡一隅之力以奉中國,毀家紓難以度時艱、窮帑廩而奉軍資。堪為天下表率。特進吳越國王錢弘俶天下兵馬都元帥之職、加九錫。
吳越宗室、彭城郡王錢惟昱文名達於天下,又修大典《漢和字典》、有昌明天下文教之大功,移封為廣陵郡王,加食邑一萬戶、食實封三千戶,賜玉匾玉碑以彰其功。”
除了這兩人以外,其餘吳越一些涉事的宗室文武也略略有些封賞,不過那些都是普通的例行公事罷了,也不一定都是柴榮臨時定奪的,很多都是提前就格式化地寫在詔書上了——每一次,吳越等外藩國家前來進貢,真金白銀給了朝廷幾萬幾十萬兩,總歸是要封賞一堆官職的。對於這一次的加賞,朝中文武自然不會有質疑的。
……
柴榮接待了吳越國使團、公佈了封賞的詔書之後,不過兩日,便帶著新編的殿前司兵馬及部分侍衛司兵馬北上潞州了。汴京城內,關於《漢和字典》這部功蓋千古奇書的轟動,在持續了兩日之後,被新的迫在眉睫的新聞沖淡了一些。
畢竟,在北朝,在紛飛戰火之中,有些文教之功的事情,還是要等到天下太平下來,才有足夠的人去關注。
不過,在汴京城內各大售書坊市,一整車一整車散發著墨香的《漢和字典》被以一個較低的價位販賣出售,一套《漢和字典》約摸五十冊,卻僅售三貫錢——摺合到每一冊上,只有六十文錢一冊,和同時代其他資訊容量的書籍、在汴京依然要兩三百文的零售價相比,實在是低得不像話。
這個價錢,對於走了活字印刷技術的書籍來說,也不過是一個辛苦錢,算上運輸和渠道成本,說不定還要虧錢。但是對於錢惟昱來說,讓這件曠世奇功造出聲勢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至於賺錢,誰還指望著這個賺錢呢?
第199章 血戰前夜的寂靜空明
汴京,金陵,杭州,成都,甚至是從來都沒有半分讀書氣息的興王府(廣州)城裡,《漢和字典》一下子以燎原之勢席捲了幾乎大半個中國,從此書最早面市的汴京和杭州,到其次的金陵、興王府,再到最偏遠的成都。此書出現的時間差也不過在一個月之內,五月上旬的時候,汴京和杭州的坊市上開始販售此書,到了六月底,遠在近萬里之外的長江上游,繁花著錦的成都城內,也不能倖免。
一時之間,在汴京城內的各處青樓楚館、茶肆酒樓,除了赳赳武夫在談論大周皇帝御駕親征劉崇的事情之外。其他以讀書明理著稱的讀書人,則往往上演著一番番這般的談話:“張貢舉,可通讀了《漢和字典》了麼?以某拙見,此書堪為自隋唐以來,興盛教化的莫大殊勳啊。生於當世,真乃讀書人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