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延佑七年初春,北國大地冰雪剛剛消融,燕國前將軍慕容不離便盡起南庭精兵馬步軍共十萬伐鄭。
鄭燕兩國近十餘年幾乎每年都有兵爭。燕國居於苦寒之地,出兵伐鄭只為搶掠財帛錢糧,並擄掠人口為奴。鄭國鎮守鄭燕邊境的是鳳翔軍都指揮使李允,麾下有禁軍五萬,廂軍三萬。兵馬已是鄭國各邊鎮最多的了。但鄭燕兩國邊境有五百餘里長,分兵駐守便已兵力不足,還要不時防備代國,更是捉襟見肘。
代國在鄭燕兩國西面,國小民貧,初時依附於鄭,在鄭燕兩國交鋒之時不時出兵援鄭,也有不小的威懾之力。然鄭帝倦政之後,鄭國數敗於燕,恰逢代國新君登位,便轉而依附於燕,反不時侵擾鄭境,也頗令鄭國頭疼。
上一年燕國年景不佳,糧米欠收,這個冬天過得甚是艱難。是以冬去春來,燕國便急不可待地出兵。往年燕國出兵侵鄭多是三、兩萬兵馬,最多不過五萬兵馬,也不攻城,只劫掠幾處府縣便會退兵。因燕國騎兵多,鄭軍追趕不上,燕軍也不戀戰,是以鄭軍往往連燕軍影子都見不到,便有府縣被其劫掠一空。漸漸邊境附近人煙逐漸稀少,人口或被燕國擄走,或遷往內地,只有故土難離者還守著鄉土,勉強過活。李允見有許多閒田,便招募鄉勇屯田。這鄉兵不發糧餉,屯田所得糧食除供應大軍外,尚有餘糧養活家人。不願背井離鄉之民便也樂於從軍。鄉兵雖操練不勤,戰力不強,卻也可稍補兵力不足之憾。
此次燕國出兵卻不同以往,兵馬十萬,兵鋒直指雄州、霸州等幾處重鎮。李允聞得訊息,頓覺有異,便急修書使人回梁都求援。禁軍都宣撫使徐雲親率五萬禁軍,五萬廂軍來援。兩軍在霸州、雄州、保州等地連番激戰,互有勝負。因代國國君有恙,代國並未出兵。鄭國除滿縣失陷,其他各處尚能相持。
行將入夏,燕軍見各處不能突破,突然回軍集結於滿縣附近,搶掠周邊鄉鎮。幸而徐雲早有防備,料得燕軍要退兵,退兵之前必行劫掠之事,早已調兵遣將防備滿縣周遭。怎奈燕軍兵多,兩軍激戰一場,鄭軍不利撤軍,又被燕軍劫掠而去。時已五月中旬。
待到五月下旬,燕軍已撤回燕境,徐雲表奏戰事,請旨班師。六月中旬,徐雲率大軍班師回都,仍留李允鎮守燕代邊境。
延佑七年六月二十六,徐雲班師回到梁都。上諭詔令在都六品以上大小官員,非當值者一律於長景門外郊迎王師。
卯正時牌,陳封與陳肅到了長景門外十里,這裡有一處寬敞的八角撮尖頂涼亭,名曰“芳草亭”,是梁都人迎親送友最喜之地。百姓卻都叫它“折柳亭”。只因其時風俗,送別親友折一枝柳條相贈,以寄思念之情。此時折柳亭東西兩側已各自搭了四丈餘長的蘆棚,棚內設有桌椅,桌上擺有茶點。裡面早已人頭攢動,私語嘈雜。折柳亭內也已換了大方桌,酒席皆是冷盤,也早已擺好。主持郊迎大禮的官員們都還未到。亭外驛道都用黃土墊過,光亮平整,綿延十里開外。驛道兩側每隔五丈扎一彩坊,共是十六座彩坊。彩坊外圍是千餘熊飛軍兵士排成一排,阻擋觀禮的百姓入內。
陳封與陳肅在西首蘆棚內找到其他武將,寒暄落座,只待郊迎大禮。
辰正時牌,鼓角爭鳴,一隊隊金吾衛軍士舉著戈矛列隊行出,沿驛道佈防。這邊便有禮部、鴻臚寺官員招呼各官員到蘆棚外等候。那邊金吾衛軍士列於驛道兩側,軍官則於彩坊兩邊按劍挺立,分段指揮。待金吾衛軍士排布完畢,又有一百六十名羽林衛軍士行出,各個手持斧鉞瓜戟,各色彩旗,在道中央雁翅排開。隨後尚書左僕射中書侍郎方旭、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袁端率著張銓、蔡聳、四位中書舍人、禮部尚書、禮部侍郎、鴻臚寺卿、鴻臚寺少卿等諸人走出,站於驛道中央。
此時驛道兩旁三丈開外已被觀禮的百姓圍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