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來麻煩,故一直執意不肯娶親。抑或者是看了父王遺留的遺物中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詩句,也想找個自個喜歡的人吧。他多次上摺子請求今上讓其回封地都被駁回,後來終於首肯條件卻是他須在出了外家孝期後與林國公府的二姑娘成親。他早已在母妃病重之時應承了此事,故也未再推辭。難得的是心中竟沒有一絲被迫之感,這實乃出乎他的意料。在外一年來他常常想念家中高堂妻兒,妻子的一顰一笑更是經常現於眼前,本想在西北待上半月便回京都。卻不想趕上了端午時的那場戰亂。足足又多待了半年有餘。
“王爺,那賞下來的萬兩黃金已是命人入了庫。”如怡見銘王長身如玉,一舉手一投足,依舊一派清貴氣質,較之兩年前成親之時更是成熟穩重,“一年來王爺出門在外,母妃很是想念,三個兒女也常問起王爺,如今不但會走路,話也說得順暢了。”
“這一年來,王妃辛苦了。”
夜裡,外面夜色盈盈。銘王看著如怡恬靜的睡容,唇邊勾起些許笑意,將她輕輕地攬入了懷中。黑暗中如怡閉著的睫毛卻是輕顫,心中嘆息,兩世為人,而今早已過了那年少輕狂之時,這心,便如那止水般,怕是難再起那驚天之瀾。只是這世上的感情,除了那轟轟烈烈的,也有一種叫細水長流的。身邊的這個男子,若是真如一個二十出頭的男兒般愛鬧騰愛出風頭愛玩兒,那自己與嫁給了個孩子有何不同,若真那樣非但不能照顧她,反倒要她像母親般照顧,想來便十分無趣。幸而這人夠成熟與穩重,這便是他身上吸引著她的地方。
銘王在家歇了兩日,今日一早與如怡進了宮。兩人一起去給太后請安時榮王也在,說了會話銘王便去了皇上處,榮王卻留了下來。
“怎麼沒有把三個孩子帶來?”太后疼愛這三個重孫比銘王太妃更甚幾分。
“今日來得早,遠哥兒和寧哥兒還未起,王爺怕誤了時辰便沒有喊他們,改日定帶他們來給太后請安。”如怡應道。
“明日你婆婆要進宮便一起來吧。”太后笑著道。
“是。”
“說起來你們也成親三年了,三個孩子都三歲了,哀家也老了。”古人算的是虛歲,小世子三人若按虛歲算今年確實是三歲了。
“太后說的是哪的話,等遠哥兒娶了媳婦,還要給您敬茶呢。”上了歲數的人最喜聽這話,太后見如怡如此說,臉上頓時溢滿了笑意。
“閒時多進宮來走動走動,也好與我說說話,這是進宮的玉牌,拿著它隨時可進宮來,不必再去提前一日遞牌子在津門房上錄通報。”平日裡,多是宮中傳瞭如怡方會進宮,且這皇宮也確實非那想去就去得的。
如怡知道太后這是想念兩位哥兒與郡主,清柔一笑,輕聲應了,“孫媳婦知道了。就是小世子有些頑劣,怕擾了太后清靜。”
“小孩子都是如此,等進了學自會收斂。說到進學,兩位哥兒可有準備請蒙學的先生?”太后突然想起什麼般道。
“母妃已請了熒州的大儒張之同先生準備明年年末便為兩位哥兒啟蒙。”這兩個孩子雖只有三歲,卻比同齡的孩子要聰明幾分,如怡過年時教他二人讀了首《春曉》,不想他們讀了三四遍便自個整首背了出來,如怡一聽嚇了一跳,怕二人與自己一樣是帶著前世記憶投生之人,避著眾人對三個孩子多番試探,確定三人真的只是個三歲孩童,才放下心來。節後銘王太妃便張羅著給兄弟倆請熒州有名的大儒張之同明年年底來府中為他二人啟蒙,這老者倒是頗有幾分隱士的味道,銘王太妃請了兩次他才答應了下來。
“既是請了張老學士給他們哥倆啟蒙,自是錯不了的。”太后滿意地道。
如怡見榮王未有離開之意,想著來時榮王的光景,怕是還有話要說,坐了一會便起身告退了。太后見如怡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