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唯恐天下不亂
日漸西斜,鄭玄等人在渡口已停歇了不少時候。
種平內心並不願鄭玄隨諸葛家至揚州,他甚至有瞬間想向諸葛亮丟擲橄欖枝,邀請小丞相入自己門下。
這想法只是在他腦中一閃而過。
他尚且算是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並無立場身份去招攬鄭玄門人,何況跟在他身邊,既學不得精深道理,又難以在朝中立足,何必平白耽誤諸葛亮前途?
是以種平雖然讒面前這一抓一大把的各種人才,卻只是藉著國淵和崔琰二人辯論的由頭,同小丞相淺淺聊了幾句。
儘管諸葛亮並未按照歷史程序在豫章生活求學,也估計不會再至荊州,卻絲毫未減其才學。
種平聽得面前年幼的丞相說出“克地而失民,此利當下,吾未見驅民如獸,牧民如仇讎,而可得其道者。此何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只是短短片語,種平便能窺見諸葛亮日後的風骨神姿。
丞相還是那個歷史上的丞相。
種平更加惋惜自己同諸葛亮的無緣。
“平初入徐州,一路趕來,多行偏僻捷徑,人煙少有,不知曹……曹公軍隊,如今在何處,又是何種情形?”
種平這話問的有些艱澀,他在曹操身邊這些時日,並非心如鐵石,沒有存過半點親近投效之意。
他甚至有很多次自我說服,投靠曹操沒有什麼不好,他難以尋到這樣一個倚重青睞,又有著“平天下”氣魄的主公。
在有限時間內,曹操在種平無數個想要放棄,自我否定的時候,作為一個巨大的誘惑出現在他腦海當中。
畢竟,投到曹操麾下,對於當時的種平而言,就是選擇了安穩與、親情和友情。
對於少與人接觸,且孤身一人在外的種平而言,後面兩樣的吸引力不可謂是不大。
但他總無法下定決心。
曹操是英傑,是豪雄,可離他心中那模模糊糊的明主形象,似乎還是差了些什麼。
他只是在心中隱隱有個念頭。
有件事其實他一直藏在心中,不曾宣之於口。
那對於現在的他來說應該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種平目送著小豆子的孃親將失而復得的孩子抱在懷中,她因舊傷永遠無法再直起腰的丈夫安安靜靜在一旁,用佈滿粗糙黃繭的手指笨拙地抹去自己兒子臉上的泥點時。
李逵避開典韋,在種平耳邊低聲問了一句。
“太史令,您明知入這林中,便有殞命之危,為何執著行此不智之舉?難道要為一農夫之子,而折損兩位可以平定天下的人才嗎?那因此間接死去的,又是多少‘農夫之子’呢?”
種平其實很想反問,人命是能夠以對方能創造多少利益價值去衡量的嗎?
我救的是人,並非是某種好用的工具。
他自至曹操身邊,聽聞過許多次“此為不智之舉”,但是到底什麼算是智?
因為我出身士族,我有才華謀略,所以我就高人一等嗎?
種平不明白。
他在心裡想,是我以往受到的教育,記誦的知識錯了嗎?
那些“生來平等,生而平等”的話語是否只是他的黃粱一夢呢?
好像每個人都告訴他,這些是錯的。
人生來有貴賤之分,生而有貧富之殊。
一個士族官員可以像逗弄小貓小狗一樣,因著一時的善心樂趣,對農夫之子施以援手,但若是冒了風險還要去救,就是“莽撞”和“不智”。
他覺得也許的確是自己錯了,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益往來,何必非要混在一堆聰明人裡掙扎懵懂。
種平在那一天,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