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都必須服從公方的政令,擁有土地二十反以內且以自耕為主的作為基層農民,擁有土地超過二十反或者不事生產的名主莊官,被編為基層賦役負擔者必須按照要求承擔軍役普請役等相關加擔。
除非大規模普請役、軍役徵發以外,通常禁止對擁有土地低於十反的農民徵發相關賦役,這條政令既符合有產者負擔軍事修建事物加擔的傳統規則,同時又很好的區分開地侍莊官與基層農民之間的稅賦負擔,作為小地主或不事生產者作為基層地侍階級,自耕土地面積低於十反的中小農民家庭,則會逐步減少賦役負擔。
經過六年的不斷修造擴建,江戶城第一期工程以遠少於工期的速度完成總工程量的七成,總面積兩千六百町步約合二十五點八平方公里的江戶城下町完工大半,遷入江戶城下町的常住人口超過二十萬人,幾乎把越後直江津町的大半精華全部搬遷到江戶城來。
半個越後國的工商業搬到武藏國帶來的影響非常巨大,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武藏國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越後化,濃重的越後鄉音與關東本土方言互相交融形成新的方言文化。越後町民帶給江戶和關東的不僅僅是成熟發達的手工業體系。更有樸實彪悍的民風以及對關東公方的無限崇敬。
足利義時在越後的威望非常誇張。樸實的町民們認為公方殿下起兵于越後,驅使越後虎狼之士征服東國威震天下,這是越後的驕傲也是所有越後人的驕傲,所以他們驕傲的成為關東新明珠江戶城的町民,這才是那麼多町民願意舍家棄業離開直江津的原因。
五年新田開發取得驚人的成就,去年關東諸國第一次檢地得出總石高四百六十七萬石,其中武藏國以一百二十萬石名列關東八國之首,成為關東公方配下第二個超過百萬石的大國。常陸國七十五萬石,下野國七十萬石,上野國六十萬石,下総國六十萬石,上総國四十萬石,相模國二十五萬石,安房國九萬石,伊豆國八萬石。
在第一的越後國石高緩慢增長到三百三十萬石,越後國總人口從巔峰期的九十多萬人口迅速降低到不足四十五萬,其中還有十餘萬來自武藏國流配的農民。使得越後國中的農耕秩序出現較大的波動,好在奉行官和駐軍的配合很快壓下幾次騷亂。以秉持公正的裁斷解決新舊移民之間的基本矛盾。
新田的大規模開發以及越後農民集體南下武藏國,使得越後國中出現用工荒以及短期內的人口短缺現象,五年之中在越後平野累計開發出五萬町步新田,大量的圩田修造和稀少的農業人口使農耕效率大幅降低。
而這幾年人口降低缺少足夠的農民耕種土地,近二十萬町步的耕地折算過來就是兩百萬反土地,再除以越後總人口平均每個人需要負擔耕作四反農田,這個數字乍看起來不算多,四反農田折算成畝也才六畝地而已。
可是若考慮到越後國中依然有七八萬職業町民,再刨除老弱婦孺只能算作半個勞動力的特殊情況,整個越後的壯勞力尚不足十八萬人,每個人所要復旦那的耕作面積就超過十一反,折算為十六畝五分耕地。
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即使擁有足夠耕作的畜力牛馬,每個人負責那麼大一塊土地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忙不過來的現象,家中的男人忙不過來就只有讓老弱婦孺搭把手,農忙的時候經常是每天起早貪黑連軸轉,天沒亮開始忙一直忙到天黑了才睡覺。
再怎麼忙也無法改變每反糧食產量大幅降低的事實,原本稻麥輪作和精耕細作的模式,可以保證每反糧食產量穩定在三石到四石之間,而現在的情況是平均糧食產量逐漸走低,低到每反土地糧食淨收益不足一石五斗,許多農民累的不行乾脆就放棄稻麥輪作,秋後要麼種上大豆蔬菜,要麼就乾脆休耕養地。
農民正在學習怎樣分配自己的勞動時間,像幾年前那樣拼命勞作的村子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