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6部分

獨輪車十分相仿,只是下方按著兩個車輪,車輪之上,乃是一尊比普通弓弩略大的奇特弓弩。這便是欒奕所說的弩車,同時也是後世聞名天下——諸葛亮一手設計的諸葛連弩。

說起這諸葛連弩,還是此次西征之前諸葛亮與黃月英剛剛聯手設計完成的。此弩下方弓弦與扳機之間設有複雜的機括結構,內裝彈簧、發條等項。作戰時,士卒只需上滿發條,便可實現弓弩自動掛絃動作,從而完成連射動作。每上滿一次發條可在短時間連續彈射弩矢十二枚,十二枚過後需要重新上一次發條,才能再次發動連射,如此往復。殺傷力十分驚人。

最初見到這款連弩的時候,欒奕震驚了好一陣子。記憶中,所謂的諸葛連弩只是傳說中的存在,具體制作方法在後世已經失傳,沒想到諸葛亮和黃月英真把它給造了出來。

更為重要的是,印象裡的諸葛連弩最多隻能連發十枚箭矢,怎麼眼前這臺卻可射十二枚之多,比傳說裡的足足多了兩枚。

不要小看這兩枚弩箭,一臺連弩車多射兩枚,十臺呢?一百臺呢?一千臺就多射兩千箭,威力大了不是一星半點。

後來,在欒奕看過連弩車的內部構造之後立刻明白新式弩車威力驚人的原因——其中加入了不少發條、齒輪、彈簧元素。這些事物在歷史上的大漢並誕生,是欒奕從二十一世紀舶來的產物。在這些先進元素的共同作用下,連弩車獲得了新生。

欒奕有理由相信,新式的諸葛連弩無論是發射數量還是射擊距離都比傳說的強上數倍。

諸葛連弩的優勢不可謂不明顯,短時間內連發數百臺連弩連發十二枚箭矢組成的密集箭陣將給敵人以沉痛打擊。但是缺點亦是明顯萬分。

身為一臺中型機械,給它上發條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兩個壯丁,牟足力氣消耗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把發條上滿。在這方面,欒奕很想借鑑後世汽車方向盤“方向助力”的原理,以減輕擰動發條所需要的工作量。只可惜,大戰在即,欒奕沒有時間安排人手予以研發。只能等大戰結束後再做進一步改良。

此外,連弩上弩矢箭匣每次只能裝十二支弩矢,所以每輪箭射過後都需要更換箭匣,具體更換的過程也很複雜。

歸結而言,一臺連弩車拋射完十二枚弩矢,若想再射第二個十二枚,最快也需要半柱香的時間。

而在戰場上,半柱香時間足夠讓一支訓練有素的敵方軍隊做許多事情。如果敵軍是騎兵,則有充足的時間殺入連弩車陣之中開啟殺戒,今兒一舉衝破己方陣列。

所以說,連弩車雖然威力強大,但是缺陷卻是,它是戰場上的一次性軍械,發完十二枚弩箭後幾乎沒有再次拋射的可能。

不過話又說回來,戰場講究先發制人,十二支箭矢的連貫性攢射所具備的優勢明顯強於弱勢。

所以,諸葛連弩已經設計成行,欒奕便意識到它在戰場上的強大功用。當即下令,讓蒲元主持,限期兩個月之內完成三千臺霹靂車的製造工程。

這一任務卻把蒲元給難壞了。從青州到西涼,僅運送弩車就需要一個半月時間,這也就意味著製造霹靂車的時間只有半個月。三千臺連弩車,半個月時間……根本不可能。

正在蒲元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的時候,他忽然想起欒奕曾經說過,“方法總比困難多。”遂既著急所內優秀工匠商量對策。

在接下來的會議上,他的大徒弟馬均建議他製造連弩車時,仿效霹靂車的模式。在青州只製造主要配件,另派得力工匠隨主要配件去長安,再從長安完成整體組裝。介於主配件重量更輕,運送時間也就更短,這樣便可以從行程裡擠出不少時間,用於生產製造。

蒲元大喜,遂從其言。

434神的眷顧

馬均的二徒弟姓柴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