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順著來時的道路,在大理城一百多里的地方,見到了星夜趕路的陳季常所部,下得馬來,信使連忙將大理城爭奪戰的經過和結局說給陳季常聽。
聽罷信使的話,陳季常也不敢大意,連忙就將手中所有騎兵,共計五千人全部派出,往大理城方向增援,其餘將士,也在他的率領之下,加快行軍速度,打算趕在高觀音政到達大理城之前,進入城池,進而穩定大局,在與高觀音政以及大理國三十七部蠻兵展開最後的決戰。
在一旁聆聽陳季常部署的耶律楚材,此時也鋒芒初露的向其建議道:&ldo;元帥,只憑咱們雙腿趕路,怕是難以趕在高觀音政之前到達大理城,既然如此,我看,我軍大可不必去增援大理城,直接往點蒼山方向移動,高觀音政若是得知此訊息,怕是絕對不會增援大理城了。&rdo;
一招圍魏救趙,讓陳季常暗暗心驚,同時他也想到,此招雖然兇險,但是絕對有用,攻打點蒼山,進而解大理城之圍,然後兩軍交戰點蒼山,一戰而定勝負,卻也不失一招妙計。
&ldo;小公子果然聰慧過人,既如此,我看你我倒不如分頭行動,我帶兵直接往點蒼山而去,你代我進入大理城去和那大理皇帝段智祥說明主公的心意以及對於大理段氏的優撫,務必說服他投降,只要你能保證大理城徹底歸降,我記你大功一件!&rdo;陳季常微微一笑,顯然是對耶律楚材的聰慧打算好好用一用。
耶律楚材也沒有想到陳季常竟然把這麼大的事情交給他去做,雖然有些緊張,但是緊張之餘,卻更多的是興奮,&ldo;元帥放心,楚材定當不辱使命!&rdo;
說罷,耶律楚材就打馬直接往大理城而去,而陳季常,卻在分出五千人馬給大理城中增援之後,果斷的改變方向,前往點蒼山。
行軍的同時,陳季常也不忘給從鶴慶府方向前進的楊巨源所部發去命令,令其直接到點蒼山戰場,參與南征大理的最後一場惡戰。
當陳季常不斷調兵遣將,部署一切的時候,收到大理城陷落訊息的高觀音政,急忙帶著三十七部蠻兵往大理城方向趕去,可是,路還沒有走到一半,就聽到斥候回報,說晉軍主力,正在往點蒼山方向移動。
高氏一脈,起源於點蒼山,宗室祠堂,盡位於此,擔心點蒼山有失,高觀音政最後連大理城也不願去了,直接改變初衷,退回到點蒼山軍營,等待著陳季常到來。
兩軍相遇,註定,又是一場惡戰。
第397章 蒼山連營
點蒼山,又名蒼山,古時稱為熊蒼山、玷蒼山、靈鷲山等,南詔時封為中嶽山。因其山色蒼翠,山頂點白而得名。蒼山發源於劍川縣雲嶺山南端的老君山,從北至南,像一條蜿蜒的長蛇伸進洱源縣的羅戴哨山,透過西南方向的罷谷山,再轉到東方成為清源洞山、花甸山,再伸向南邊鄧川沙坪,然後突然崛起,透迄向南直達下關,以西洱河為界,和哀牢山的始脈者摩山相望,自成雲嶺山脈的體系。從南到北蜿蜒五十餘裡,氣勢恢宏,殊為壯觀。明代著名文人楊升庵曾描繪它&ldo;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拖藍&rdo;,&ldo;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rdo;。
點蒼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ldo;炎天赤日雪不容&rdo;,更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由上而下,順東流淌一直注入洱海。19峰18溪構成了點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九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在大理著名的&ldo;風花雪月&rdo;四大名景中,&ldo;雪&rdo;之所指就是點蒼山上的雪景。
如此美景,如今,卻要見證一場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