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4頁

盼望收復失地,盼望家國統一,此乃陸遊必勝夙願,是以他不想失去機會,他想讓顧同成為那個主導天下統一的強勢人物,好比周公一般,輔佐天子,再造盛世。

陸遊一時失態,可不管是辛棄疾還是顧同,都沒有責怪他,相反,面對一顆心思,全部都在北伐之上的陸遊,二人都是深深欽佩的。

顧同也被陸遊的話所打動,本來他就有鞏固國家之志,可是又有志同道合者,心中自然是歡喜的,但是南宋這罈子水,實在是扶不起來了,派系林立,從根本上說,乃是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北伐,不願意將手中的權益劃分出去,如果大宋朝廷真的心往一處使的話,只怕當年趙構手中就可以收復失地了。在顧同看來,穩定朝綱,重整大宋,所要耗費的精力,可能一點都不比與諸國大戰少,甚至,面對那些道貌岸然的是大夫官僚士紳,一個不慎,就是身敗名裂,就是死於非難。文人殺起人,可要比戰場上的敵人還要可怕。

但是這些話,顧同難以對陸遊說出來,畢竟陸遊和辛棄疾都是宋臣,而在這個時候,宋王朝還是世人心中的正統,大多數的讀書人更是這樣想的,所以,顧同只能將自己的這些話壓在心頭,以等待良機。

不過,面對陸遊伸出來的依附之意,顧同可不會讓機會錯過,當即便點頭對陸遊答應道:&ldo;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再造漢唐盛世,以乃本王心願,放翁儘管安心,有我一日,女真人也好,党項人也罷,他們都不要想著在欺凌我煌煌漢裔,有我一日,異族,終將臣服我中華之下!&rdo;

第368章 三年之約

顧同的話,說的不是多麼的激昂,也沒有多麼飽滿的感情,平直,簡單,但是無論辛棄疾還是陸遊,都從這簡單的話語之中,感受到了眼前這個年輕男子的非凡。

試問,普天之下,有誰可以用五六年的時間,不聲不響的圖謀發展,練兵備戰,等著征伐天下的那一刻?

試問,普天之下,可有一人,如此年紀,就可以創下這樣的一片業績,定三晉,奪關中,戰女真,有驅逐胡虜之志,匡扶天下之心,經營江山之能?

沒有,辛棄疾和陸遊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和顧同一樣的人,在臨安,在整個大宋,但凡文武,必要分個派系,若是不然,則默默無聞,為廟堂所排擠、打壓,陰謀、內鬥,各種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讓朝堂上的混亂,禍及軍隊,以致國力衰弱,國土破碎,年年歲歲,貢納歲幣與女真,割土求和,漢唐風采,早已淪喪。

此時的顧同,好比一把寶劍,雖然深藏陋鞘之中,但是這偶然流露出來的殺氣和剛強,已經足夠讓人著迷,讓人欽佩。

&ldo;王爺,有你這句話,老夫又何須擔心那麼多呢?今生今世,只要陸某不死,定要隨著王爺,實現胡虜臣服我中華的那一天!&rdo;陸遊蒼老的容顏之上,也浮現出幾分激奮出來,家國一統,本就是他的志願,此刻,機會就在眼前,說什麼他都不願意放棄,至於家國一統之後,顧同究竟會不會走上那一步,陸遊不再去想,也不想去試探了,對於他而言,還有什麼比河山復原,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更重要呢?

因為心中的夢想,陸遊堅定的跟在了顧同身後,只剩下辛棄疾,有些無奈的看著老友就這樣把自己拋下。

陸遊歸附,辛棄疾顧同又怎麼會放過?

但是辛棄疾不同於陸遊,陸遊乃是一平凡百姓,沒有官職在身,可以用幕僚的身份加入到他的勢力之中,可是辛棄疾就不同了,辛棄疾乃是寧宗趙擴親封的欽差大臣,是關隴諸路觀察使,身份非凡,在沒有摸清楚辛棄疾內心的想法之前,任何貿然的嘗試,都有可能造成政治上的被動。早已經不是政治小白的顧同,自然不願意授人把柄,被人攻訐。

不過辛棄疾確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