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國民黨軍方對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曾有如下記載:
劉伯承匪部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下轄三個旅:十六旅旅長尤太忠;十七旅旅長李德生;十八旅旅長蕭永銀。該縱;長於攻堅;指揮及紀律均佳;匪稱之為主力縱隊。
當豫東硝煙未落之時;在湖北的北部;“長於攻堅”的六縱開始攻擊“有山有水有堅城”的襄陽和樊城了。
襄陽和樊城於漢水中游隔水對峙。兩城地處桐柏山、武當山孔道;北通關中、洛陽;東連武漢三鎮;西扼川陝大道;南接沙市、宜昌。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稱襄樊為“天下之腰膂”。“膂”者;脊骨也。這是一座可以俯視疆土之城;——“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也”。
一九四八年六月五日;從大別山中轉戰出來中原野戰軍在河南南陽彰新莊召開縱隊幹部會議;劉伯承說;從戰爭程序的角度看;國民黨軍五個最重要的軍事集團(衛立煌集團、李宗仁集團、胡宗南集團、顧祝同集團和白崇禧集團)中;白崇禧集團將是國民黨軍的最後防線。現在;國民黨軍有三怕:怕林彪入關;怕打過長江;怕大軍入川。在這“三怕”中;中原的國民黨軍就佔了“兩怕”;因為這個區域既可渡江也能入川。而在中原國民黨軍的防線上;漢水區域是其最大的弱處:
中原區有三山(泰山、大別山、伏牛山)、四河(長江、淮河、黃河、漢水)。我們依託三山逐鹿中原;把四河變成我們的內河。黃河、淮河已變成內河。應背靠武當山向東南發展;白河、漢水流域是古戰場。將鄖陽、均縣、房縣劃歸鄂豫陝;南漳、保康、谷城劃歸桐柏;當陽、遠安、荊門劃歸江漢;就是將漢水變為我們內河的開始。長江也會像黃河一樣變為我們的內河。
劉伯承的“內河理論”;是個把拓展地盤的咄咄逼人與山水情懷的豪邁熱情融合在一起的戰略設想。——“我們中原區的任務就是將戰爭引向蔣管區;利用敵人的人力、物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並把這個區域變為向東、向南、向西進攻的基地。”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設想;劉伯承認為將戰場選擇在豫鄂陝交界處為最佳;因為這裡既有伏牛山、武當山為依託;又有桐柏、江漢可做前進陣地;而國民黨軍因長江、漢水和大巴山的阻礙;機械化大軍難以快速調動。
六月十三日;劉伯承、鄧小平下達了襄樊戰役作戰部署。襄樊戰役;將舉中原野戰軍全軍之力: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指揮第二、第四縱隊組成西兵團;奔襲豫鄂邊界處的老河口和谷城;控制漢水西岸;直趨襄陽和樊城;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指揮軍區主力部隊以及第六縱隊組成南兵團;奔襲襄陽;並在漢水西岸形成對敵兜擊。第一、第三縱隊組成東兵團;或向北面的南陽移動;或尾擊可能從南陽南犯的國民黨軍王凌雲兵團;或側擊可能從信陽西犯的國民的軍張軫兵團;或轉至駐馬店地區作戰策應襄樊。
襄樊戰役正在準備;粟裕部在豫東與邱清泉的整編第五軍開始鏖戰;中央軍委兩次致電中原野戰軍要求他們出兵策應。
劉伯承、鄧小平除命令第九、第十一縱隊直接歸粟裕指揮外;立即停止了襄樊戰役的實施;集中第一、第二、第三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趕赴河南上蔡地區;全力阻擊從駐馬店北上的胡璉兵團;以消除粟裕部側翼的威脅。
就在中原野戰軍全力支援粟裕部作戰的時候;由於中原戰場上的國共兩軍主力全部集中在了豫東和豫中;國民黨軍在漢水流域的防禦突顯薄弱。始終盯著襄樊和襄陽兩城的劉伯承、鄧小平決定重新實施襄樊戰役計劃。
一直被劉伯承“藏”在桐柏山解放區腹地的王近山的第六縱隊出動了。
劉伯承決心以六縱的六個團、桐柏軍區二十八旅的三個團、第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