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章 結局的反思

月的死亡,帶來了片刻的平靜,但也沒有帶走安琪和陸辰內心的沉重。整個案件的結局,甚至連最初的希望和期許,都未能如預期那樣帶來清晰的答案。儘管他們成功地揭開了“死亡筆記”背後的秘密,結束了月的暴行,但月的死,未能為所有的混亂和衝突帶來終結。案件的真相暴露了更多令人深思的層面——那就是正義、道德與法律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絡和衝突。

一、月的信念

月的信念,彷彿是一根貫穿整個事件的線索,始終沒有斷裂。他堅信,“新世界”必定需要被創造,必須透過摧毀一切“不配活在世界上的罪人”來實現。他認為自己是“神”,掌握著生死的裁決權,而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更高的“正義”而行。

陸辰和安琪在分析月的行為時,漸漸發現,他的信念並非完全源自單純的心理扭曲,或者僅僅是冷血的殺戮慾望。月的行動,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社會現狀的反叛,對無法解決社會罪惡的無力感的回應。他的目標,並非為了個人的私慾,而是為實現他所設想的“理想社會”。他用“死亡筆記”作為工具,試圖構建一個他認為“無罪、純淨”的世界。然而,這種方式卻與現實的法律與道德完全衝突,最終走向了極端。

月的信念固然極端,卻也充滿了理性。他沒有像普通犯罪者一樣被慾望矇蔽雙眼,而是堅定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拯救”這個世界。“正義”,在他看來,是透過剝奪那些他認為不配存在於社會中的人來實現的。無論他付出了多少代價,月堅信自己是在做著一項“偉大的事業”。

二、陸辰的思考

作為案件的主辦警官,陸辰原本是秉持著絕對的法律信仰來追查月的犯罪。他深知,法律是社會秩序的基石,是維護公正和公平的唯一保障。月的所作所為,在陸辰的眼中,簡直是無法容忍的罪惡。

然而,隨著案件的推進,陸辰漸漸產生了動搖。他開始思考:如果月認為自己是“神”,那麼他的行為是否就是為了“拯救”世界,而不是為了私慾?如果他的目標真的只是消除社會上的罪惡,那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卻充滿了如此深沉的理性與目的?

陸辰回想起月的每一步行動——精準、理性、冷靜。他不僅摧毀了無數人的生命,還帶來了社會的不安和恐懼。每當月實施殺戮時,他從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反而像是在履行一項神聖的使命。

“月的行為,是否真的錯了?”陸辰不斷在心裡重複這個問題。“他所認為的正義,或許在某種角度上,真的可以解釋為‘完美世界’的追求。”

陸辰對法律的信仰,開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這個案件中,法律似乎無法為一切罪惡提供答案。而月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可以視作純粹的惡行,還是一種極端的“拯救行動”?這種衝突,在陸辰的心中,逐漸發酵成一種無法忽視的矛盾。

三、安琪的堅持

與陸辰的疑慮不同,安琪始終堅持著自己對“正義”與“道德”的信念。她堅信,無論月的行為多麼理性,他所採取的方式,依然不能稱之為“正義”。她認為,殺戮永遠不可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淨化。即使月有著自認為的“高尚目標”,他的行為依舊是對個體生命的極度踐踏。

安琪的觀點與陸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陸辰開始產生懷疑,而安琪卻更加堅定她的立場——她認為,正義不是透過消滅不符合標準的“罪犯”來達成的,而是透過保障每一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寬容和理解來實現的。

她認為,月的行為背後,不僅是對人類生命的不尊重,更是對自由意志的極大抹殺。即使是最罪惡的人,也應當在法律框架下接受懲罰,而不是由某個人隨意決定生死。這種理念,才是她堅守的“正義”。

“如果每個人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