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三分之一。這回各縣報名來考試的,竟然超過了一百人,把整座郡校給塞得滿滿當當的。
新任扶風太守乃琅邪人王雄王元伯,親履郡校,好生訓誡和鼓勵了一番考生們,隨即退場,換了郡選司郎中來跟大家詳細說明考試規程。庭院之中,考生們挨挨擠擠地全都席地而坐——馬鈞緊貼著馬夏,偏又暑意未退,胖子熱乎乎的,搞得他也滿身的油汗,真是不舒服到了極點。
可是還必須凝定精神,支稜起耳朵來傾聽郡選司郎中的說明。且說這位扶風郡選司郎中,姓張名休字叔嗣,乃彭城名士張昭張子布的幼子。當年王師入吳,定“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之策,張昭、張紘等原從孫氏的淮泗人士被迫北返,其中二張都給加了個漢朝的閒職,安養起來。待到以魏代漢,彼等不肯仕魏,紛紛請辭歸鄉,天子就問群臣:“是皆怨望朕也,殺之耶?縱之耶?抑或強用之耶?”太宰荀公達、太傅曹去疾、太尉是宏輔等都說,殺之恐傷天子聖明,縱之恐彼結黨謀亂,而強欲用之,他們也未必肯再出山……
所以最後的決策,是給這些傢伙所在的地方官員下了死命令,要能招出這票老傢伙來最好,招不出來,起碼把他們的族人、子弟給拉幾個來做官,若然都不能完成,你直接封印辭職吧。
彭城太守數次拜訪張昭,萬般哀懇,甚至以對方妻兒的性命為要挾,好不容易才把張昭兩個兒子——張承和張休——給扯了出來。朝廷即命張承為秘書郎,張休則被外放到扶風郡來負責考試、選舉事宜。
張叔嗣年方弱冠,就表面上瞧著未必比陳紵歲數大。然而長身玉立、相貌俊秀、儀態雍容。估計在座超過八成的學生都要相形見絀——人彭城張家還只是準世家啊。底蘊就遠非平常小家族所可比擬了。
張休是捧著並不算厚的一函書上的臺,隨手把書放到案上,推至一邊,然後屈膝端坐。他也沒廢話,開門見山:“汝等尚有五日溫習,五日後郡校開試,合者公車洛陽,不合者黜。”
當然在此之前。先得提報所考的科目——“明經、明法、明算、治劇、知兵,科分為五,非止關汝等所學之長,亦相關後日之仕也。”不同科目所對應的仕宦途徑也是不一樣的,除非有特別的功績,否則在定下科目的時候,你將來的道路也同時註定了。比方說“明法”科的、“治劇”科的,頂天了也就刑部、辭部的二把手,或者御史;“明算”科範圍更廣一些,可能做到度部、虞部、工部、商部的二把手。戶部各司也有機會;“知兵”科出來基本就是武職啦,或入兵部;只有“明經”科。不但前程廣大,有宰相之份,還是萬金油,哪個部門都少不了。
當然啦,也只是理論如此而已,終究科舉考試才剛舉行第二屆,將來二三十年後的事情,誰都說不大準。
接下來說考試範圍。明經的範圍最廣,包括全套建安石經,非飽學之士不可為也;明法、治劇考《漢律》……哦,現在應該叫《魏律》了,但其實還是《漢律》那一套,傳說天子打算重修法令,但到目前為止尚無動作;明算要考《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但應該不會出裡面的原題,靠死記硬背必然是不成的;知兵科考《孫子》、《吳子》、《太公》、《司馬法》,以及天子御製的《新書》。
不管哪一科目,考試都分兩場——“此與科舉同也,為使汝等熟之耳。”第一場統一考經義,儒經乃士人立身之本,不要以為不考明經就不需要讀經了;第二場再考專業科目。
說到這裡,張休終於抄起了放在案邊的那函書,豎立起來,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