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私底下,他放號的時候有沒有收錢,是勳就懶得打問啦——只要不在明面上,隨便你怎麼搞吧。
想當年大儒馬融講經,堂內陳設奢華,他自己高踞於上,四周設定絳色紗帳,前列學生,後設女樂——講課還帶配樂的,以示其高雅也。是勳倒沒這種富貴病,唯一與眾不同處,就是坐於椅上而非榻上或者枰上。本來嘛,老師坐舒服一點兒,才能更有精神頭授課,而且即便坐累了,也可乾脆將雙腿盤起,在這年月亦不為失禮也。
當日是勳來至院中,學生們和旁聽生們全都肅然起立,鞠躬如也。是勳擺擺手,便即落座,眾人也坐。隨即是勳左手端起桌上的水杯來,喝口水潤潤嗓子,右手抄起一方鎮木,重重一拍——“啪”的一響,四周當即鴉雀無聲。
這方鎮木乃是勳新制的,就跟後世“驚堂木”作用相同。是勳有時候還琢磨,就差手裡再捏把摺扇啦,吾乃可充一說書人也——只可惜摺扇這玩意兒,他還真沒有興趣去發明。
隨即痰咳一聲:“今日所講,為華夷之辨。”伸手一指:“何者為華,而何者為夷?誰能為我名之?”(未完待續。。)
ps: 有讀者朋友提出來,本書某些細節方面似乎有所缺失,比方說是復確實是是勳親生的嗎?為啥戲份那麼少呢?再比方某人、某人,貌似很久都沒有出現過了。在此回答朋友們,那是因為原定創作二百萬字,眼瞧著字數接近,於是某些與主線無關的閒筆就只好暫且割捨。不過最近跟編輯大人商量過了,打算繼續再往下寫,所以會把那些閒筆重新撿起來,甚至某些閒筆可能還會直接影響到後面的情節發展。但因此最近一段時間內主線情節的發展速度將會略略放緩,還請朋友們原諒,我這是在佈局,不是在灌水。
第六章、華夷之辨
是勳問何為華且何為夷,坐在前列的司馬敏趕緊把手給舉起來了——舉手才能發言,這也是是勳講課的獨有規矩。
當即朝司馬敏點一點頭,司馬幼達站起身來,先長揖,再回答:“先生曾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乃知無服章之美,無禮儀之大者,即四夷也,如禽獸也。”
其實正經說起來,“禮儀之大”云云並不是是勳說的,只是他抄的——源頭為唐初孔穎達《五經正義》中語。就連是勳都記不清,這是他哪回講課的時候隨口販將出去,竟然被學生給記了下來。
於是擺擺手,示意司馬敏坐下,然後環視眾人:“幼達所言是也,然為皮毛之論,未得其本。何言耶?中國有禮儀之大,何四夷所無也?有服章之美,何四夷所無也?禮儀、服章,二而實一,自何而生?何四夷之不得耶?
“華者,許叔重《說文解字》雲‘榮也’,斯美言也;夏者,雲‘中國之人也’。《書。武成》乃雲:‘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居之於中,干戈衛護,是謂中國;布之於外,是謂南蠻、北戎、東夷、西狄,要言之四夷也。”
到這兒還都是老生常談,但接下去就有新內容啦。是勳說:“今南蠻者,如武陵蠻、山越也;北戎者,如鮮卑、烏丸也;東夷者,如高句麗、諸韓也;西狄者,如羌、胡也。彼其無衣裳而裸身耶?無文章而素地耶?彼其無禮儀而真等同於禽獸耶?”難道這些外族就都不穿衣服,不繪花紋嗎?難道他們部中就毫無規矩嗎?為什麼說只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呢?
那就又要說到社會發展的問題啦。這年月典籍中所描述的上古時代。雖然並非完全向隅虛構。也有很多真實內容,如有巢、燧人、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