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第三十二章、曳尾泥塗
相權,自從誕生之日起,便成為君權的極大補充,同時也是強大的競爭對手。秦代與漢初的相權異常強大,即便分而為三(左、右丞相與御史大夫),亦足以與君權相拮抗。逮至武帝,因為原本把握相權的軍功貴族其勢漸衰,遂利用這一良機,“獨尊儒術”,一方面將君權哄抬到天之所授、無可動搖的地位,另方面則以手無兵權的儒生為相,統領外朝,而以新的軍事貴族為大將軍,建設內朝。內外朝的分立,使得相權在制度上受到分化、削弱。至於東漢,不置丞相,內朝大將軍錄尚書事有宰相之實、之權,外朝三公有宰相之名、之尊,名與實不相符合,君權遂徹底陵駕於相權之上。
然而制度因形勢而改變,當君權陵替之際,相權便相應坐大。首先董卓自稱相國,事總內外,位於三公之上,其後曹操廢三公而任丞相,將內廷的尚書檯由天子親御改為丞相的屬官,名、實,尊、權就此一統,不但恢復了漢初的局面,甚至更進一步。
有趣的是,受曹家影響,其後蜀漢、東吳亦皆置相,而曹魏自篡漢後,卻又恢復三公制度,重新抑制相權——唯有掌握過相權者,才知相權坐大之可怕,劉備、孫權則未能明也。
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稱丞相是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徵遼東、平烏丸之後,南征劉表之前。但在這條時間線上,冀州提前收得,北方戰事暫且止息。中原局面便與原本歷史上的數年之後差相彷彿。於是乃有廢三公而置丞相之論。
因而曹德提出此事。以問是勳。是勳事先沒有得著訊息,聞言略略一愣,隨即笑道:“此亦常情也。主公不為丞相,則誰敢肩並之?”如今曹操為朝中第一人,兵雄勢強,無人能比,三公雖有高下,終究是同級。可是誰敢跟曹操同級呢?
曹德直皺眉頭:“何不做大將軍?”東漢朝的大將軍多由外戚擔當,其品秩並不在三公之下,但大家夥兒都知道,三公是虛的,大將軍才是實的。
是勳一挑眉毛:“大將軍例錄尚書事而制內朝,三公則御外朝,今天下未定,事權須一,內外若不總統,何以成事?”雖然政歸內朝。但外朝也不是徹底的擺設,還是能夠起一定作用的。要再這麼兩套班子,倒是便於皇帝統御群臣,但不便於曹操一總軍政大權啊。當然啦,這話是勳不好說得太過明白,只能說“何以成事”,辦起實事兒來會多方掣肘,比較困難啊。
曹德斜瞥著他:“如此說來,宏輔是贊同此議的嘍?”是勳笑道:“其勢如此,非個人所能扭轉也。且為國家計,為曹家計,有何不可?”即便到了這個時候,估計也沒多少人會意識到曹氏將代劉氏得而天下,曹家班中人只是盼望著主公再進一步,則自己也能跟著升官掌權。只是隨著曹家在軍事上的連番勝利,他們將會在這種心理下,把曹操拱得越來越高,直到前面除了皇帝外拱無可拱,那麼,代漢也便順理成章了。
即便曹操真跟他嘴頭上說的那樣,是漢室的忠臣,真走到了那一步,他也不敢逆潮流而行,否則不但自己死無葬身之地,就連曹氏一門都將覆滅。所以他只好用一句“設天命在孤,孤其為周文王乎”來拖著——反正我也活不久了,你們還是寄希望於我的兒子吧,左右不過多等幾年而已。
就是勳本人而言,他一直在暗中助推此事。然而論其根由,並非因為他是曹家班中人,或者曹氏親眷,而是因為漢室已然腐朽,若不利用改朝換代的機會來一場徹底清掃,積弊將無法緩解。當然啦,最好的清掃方式是來一場大混戰,直接把前朝給滅了,而象禪讓這種把戲,就如同當年王莽代漢一般,後患實在太大,很難從根子上療治沉痾。但沒辦法,若用前一種方式,全社會都要付出太大的代價,是勳從理智上相信“革命”要強過“革新”,但當身處其中的時候,情感上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