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政策的同時,將英國描述為“我們最危險的敵人”;經常越過外交部長紐賴特向希特勒直接報告有關情況,參與德國的重大外交活動。1936年11月,裡賓特洛甫在柏林與日本代表談判並簽署“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0月,裡賓特洛甫促成義大利在該協定上簽字,導致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 1938年2月4日,裡賓特洛甫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外交部長。3月11日,根據與英國首相張伯倫、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勳爵的長談,裡賓特洛甫向希特勒提出報告,認為“英國不會對奧地利採取行動”。隨後,他又奉命起草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在納粹武力的脅迫和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下,德國吞併了奧地利,裡賓特洛甫還極力主張把捷克斯洛伐克變為德國的保護國,向希特勒保證能“使法國置身事外”,英國則“只要你向他們表明你決不會退縮,他們就會讓步”。此種判斷與希特勒的計劃不謀而合,慕尼黑危機的發展似乎又證實了此種判斷正確,因而,裡賓特洛甫備受希特勒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慕尼黑危機之後,裡賓特洛甫為推行德國的戰爭政策而加緊開展外交活動,且頻頻得手。 裡賓特洛甫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鼓動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簽訂德意軍事同盟條約,導致1939年5月號稱“鋼鐵同盟條約”的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的簽訂。 早在1938年10月,裡賓特洛甫向波蘭提出蠻橫的領土要求:同意德國佔領但澤,將“波蘭走廊”讓給德國;德國宣傳機器則大肆宣傳波蘭境內的“日耳曼人遭到迫害”,製造但澤危機。1939年3月,裡賓特洛甫威脅波蘭大使,聲稱元首“對波蘭的態度已越來越感到驚訝,波蘭必須認清它不能在俄國和德國之間採取中間道路”,波蘭的出路在於“同德國及其元首保持合理的關係”。

第五部分裡賓特洛甫(2)

1939年8月,裡賓特洛甫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8年12月,裡賓特洛甫赴巴黎與法國簽訂所謂友好條約,旨在離間英法關係。 1939年1月,裡賓特洛甫在陪同希特勒會見捷克斯洛 タ送飩徊砍な蓖�駁潰�菘慫孤宸?克必須照德國人要你們做的一切去辦,否則便有“不堪設想的後果”。兩個月之後,裡賓特洛甫為斯洛伐克起草了所謂“獨立宣言”,並夥同希特勒、戈林脅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簽署取消捷克獨立的協定。 1939年7月,裡賓特洛甫與義大利大使談論波蘭問題,宣稱“如果波蘭膽敢進攻但澤的話,德國將在48小時內在華沙解決但澤問題!如果法國居然為但澤出面干涉,從而掀起大戰的話,也隨它去,德國沒有比這再高興的了,這樣法國就會被消滅;英國如果膽敢輕舉妄動的話,結果將是大英帝國的覆滅。……美國呢?元首的一篇演說就足以將羅斯福打敗”。 為了實施先西后東戰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裡賓特洛甫奉希特勒之命一面與德英談判破壞英法蘇談判,一面力圖改善德蘇關係。1939年8月3日,裡賓特洛甫指示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表示“德國方面希望改善德蘇關係”,他本人隨時準備為此與蘇聯談判。蘇聯對此不予理睬。8月14日,裡賓特洛甫急電舒倫堡(要求他親自將電文譯讀給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聲稱德蘇關係已經“面臨歷史性轉折點”,“德國和蘇聯之間不存在任何實際的利害衝突”,歷史表明“當兩國是友邦的時候就一切順遂,當兩國是敵國的時候就不然了”,再次表示願意前往蘇聯談判。蘇聯則予以拒絕。17日,舒倫堡奉命轉達德國準備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的意願。20日,希特勒急電斯大林,要求允許裡賓特洛甫訪問蘇聯,就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舉行談判。次日,蘇聯宣佈英法蘇談判破裂,覆電希特勒同意裡賓特洛甫訪問蘇聯。22日,裡賓特洛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