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穩定的,是能維持了好多家庭穩定的。所以請我們好好保護這兩顆紐扣,不要讓它碎掉,更別讓它丟掉,碎掉尚可在,丟掉不可尋。這種紐扣獨一無二,所以就越發珍貴,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要生活,要穿好自己的衣服,一定不要忘了系紐扣,哪怕一顆紐扣也可以,不過總沒兩顆紐扣更能遮風寒擋風雨。
一顆紐扣是孩子,我們對他或她關懷體貼愛護;一顆紐扣是老人,我們對他或她尊重孝敬善待。我們能有這樣的想法,緣於我們心中的那份尚未泯滅的感情,那就是愛心。(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誰為你點燈
在住房日益緊張的今天,如果告訴你有一間房屋又大並且寬敞明亮,同時具備了古樸典雅的古代風格,你是不是很高興?並且樂意前往居住?
小鎮上的大屋是間方方正正的古代建築,寬九米,長九米,高九米,我們叫它方三丈大屋。在一個小鎮上,這樣的大屋是不多見的,甚至是奇蹟。查它的來歷,竟是為了接待每年來此巡查的古代上級官員的住所,上級來考察工作,沒有居所怎麼行?具體這些官員考察什麼工作不得而知,只知道這大屋留下來,成了鎮上人的驕傲,並引以為自豪,這種情況在全國是不多見的。
典型的明代風格,青磚紅牆的外表,堅實的牆體總讓人覺得堅不可摧,兩人高的兩扇木門讓人覺了從未有過的肅穆。推門而進,無論冬夏,總是有了一絲涼意的,蜘蛛的蹤跡隨處可見,網了這邊又網那邊,牆體的木樑上,蛀蟲留下一個又一個小洞,訴說著大屋的滄桑,油漆斑駁不復,地面的青磚塵土覆蓋,走上去雙腳會留下深深的印跡。
這樣一間老屋是沒人居住的。為了安全,屋裡是沒有電力照明的,所以每次走進去,是一定要拿了蠟燭的。有人告訴我,進屋是不必帶了火種的,踏進屋門半步,手持未燃的蠟燭只需說一聲“點燈”!這蠟燭是會自己燃了的。我感到奇怪,有人道出其中原委,屋裡是有人為你點燈的,可是屋裡確實沒有人啊,但你不說“點燈”二字,蠟燭是永遠不會自己亮的。這個點燈的人是誰?誰也沒見過,這就讓人感到很驚奇,懷疑了此事的真假,彷彿有了神助。
用手電筒做光源,屋裡是空無一人的。空蕩蕩的屋裡沒有一件傢俱,人們懼怕了屋裡的冷清,任憑空了沒人居住而不感到可惜,大屋原是有人看守,如今只落得個冷清無人相伴。
可惜了這塊地方,真是可惜了的。有人發了感慨,可是總不願入住,並不是技術有難題,沒有水可以走水管,沒有電可以扯電路,沒有傢俱可以買來擺設。只要你能想得到的都可以做得到,都可以在大屋裡用,如果有條件,也可以開進一輛轎車的。生活條件的提高使一切皆為可能,但是這間大屋竟閒置數百年而了無人跡,不能不說件怪事。
沉默地站立了數百年,說它是文物保護單位,它沒有古典韻事,也沒有古代文人騷客題詞於牆上,也沒有了某位著名人物留住於此而成為佳話,唯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大,大的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大的讓人感到這樣的屋子不應該讓人居住,它應該是演出的場所或是儲貨的地方。
大了竟有錯,環顧四周的民居,我們不應該說民居小。現代人居住的地方能住了一家人而不覺擁擠,家屬樓生活區更是處理得恰當,有誰能說現代的房屋面積小呢?可是留了這間大屋為何無人居住?如果論地理位置,古代官員的住所決不是偏僻的小巷,以今人的財力推倒了它重建是大有人在的,政策上沒有問題,這不是古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說有人阻攔,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好多人叫嚷了它晦氣不吉利,一心要拆除了它,可惜沒這個財力,所以任由它矗立了這麼多年而沒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眼下四望,家家戶戶都有蓋房的經歷,人們熱衷了現在房屋花樣的不斷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