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3部分

米上擊穿356英寸厚鍛鐵裝甲。因此,當時主要依賴鍛鐵裝甲或稍後的鋼面鐵甲的裝甲巡洋艦不得不增加裝甲帶的厚度,才能抵擋當時大型巡洋艦上裝備的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艦炮的轟擊。李鴻章在中法戰爭後購買新巡洋艦時提出的防護要求是:“甲不可薄於十二寸,如用鋼面甲不可薄於十寸。”這基本上也是當時西方的普遍認識。但是巡洋艦的生命力和作用又更多的依賴於其速度和機動性,裝甲重量不能太大,這就必然要限制裝甲防護的面積。

因此,上述的甲帶巡洋艦雖然從資料上看擁有厚重的水線裝甲帶,但是由於裝甲巡洋艦的防護結構缺陷和裝甲防護面積十分有限,對軍艦的防護很不完備。不過正如約亨對蒙茨所說的,此時的火炮射速很慢,因此甲帶巡洋艦的早期重點防護設計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面對速射炮的誕生,這種設計就無法繼續用下去了,1887年,英國研製出了120毫米速射炮,射速達到了老式相近口徑火炮射速的8倍。於是新的全面防護出現了,而這也標誌著正規裝甲巡洋艦的出現,法國的杜布伊·德·洛姆號就此誕生了。

不過約亨並不打算單純的複製這種擴大側面裝甲的設計,前世約亨所瞭解到的甲帶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區別是“裝甲帶和防護甲板並不相連”,也就是說由於側舷裝甲帶面積過小,無法與水平裝甲連線成一個整體。但是就算側舷裝甲帶面積擴大和水平裝甲連線起來,在約亨看來特依然不夠完善,前世約亨看過的一些資料將英國伊姆佩裡尤斯級裝甲巡洋艦的裝甲防護描述為一個“沒底盒子”,還有的資料認為甲帶巡洋艦的特點在於缺乏完整的裝甲盒,因此未來形成完整裝甲盒的設計才使裝甲巡洋艦的真諦。

裝甲巡洋艦的防護開始從早期重點防護到全面防護的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走向正規裝甲巡洋艦,特別是全面防護裝甲巡洋艦的過程是隨著裝甲材料的發展和對於這一艦種的認識的加深逐步進行的,各國的速度也不一致。在1888年以後建造的裝甲巡洋艦仍有不少是老式的,沒有達到全面防護標準,如1890年前後西班牙和俄國的一些裝甲巡洋艦。

那些在速射炮時代依然沒有擺脫或沒有徹底擺脫甲帶巡洋艦防護方式的裝甲巡洋艦在海戰中都損失慘重。例如美西戰爭中的聖地亞哥海戰中,西班牙1889年開始開工建造的、由英國奧蘭多級裝甲巡洋艦改進而來的3艘瑪麗亞·特雷薩公主級裝甲巡洋艦全軍覆滅。其中奧肯多號在短暫的交火中,先是中了43發57毫米炮彈,造成其大部分艙麵人員傷亡。而3發203毫米、1發152毫米、1發140毫米、9發119毫米炮彈就使其船體嚴重受創,旋即沉沒。而該級艦的水線裝甲厚達254-305毫米,主炮塔裝甲厚達229毫米,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除了裝甲材料比較原始之外,甲帶巡洋艦防護方式下的防護結構缺陷和防護面積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日俄戰爭的蔚山海戰中沉沒的萬噸級留裡克號(留裡克i)也屬於甲帶巡洋艦,除了對舵機防護不足外,它的火炮防禦也是不足的,在海戰中她的火炮全部被摧毀,甚至有部分火炮是在與只配備了152毫米40倍徑速射炮的浪速號和高千穗號戰鬥中被摧毀的。

所以約亨要求新式巡洋艦的裝甲佈置方式必須按照大選帝侯級一等鐵甲艦的由側甲、平甲和穹甲構建起足以保護整個艦體所有重要的部位的超長裝甲盒體。不過這個要求讓在座的所有設計師都感到十分為難。

“殿下,您所說的設計思路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如此巨大的防護面積,加上足夠的裝甲厚度,裝甲總重一定十分驚人。而又要保證火力和航速,新艦的排水量恐怕難以控制啊。”

“這並不是問題,克虜伯公司的新式表面滲碳硬化裝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雖然目前克虜伯公司的研製進度較為緩慢,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