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蘭等及山西宋世榮、車般齋等的說法,是得到多數人承認的。
就拳技的歷史情況看,姬際可所傳的拳技與現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從少林寺秘不外傳的“心意把十二大勢”,和河南馬學禮所傳的“心意擎十大形”等來看,最明顯的不同點,在於步型和步法上,他們所傳的都是用側身弓箭步。在拳法上雖都著重單勢的磨礪,精於技擊,利於實戰,但在動作、名稱、內容和技法上,不僅實質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樣。
戴龍邦在山西祁縣一帶所傳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的是側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現代形意拳所用的雞腿和槐蟲步。但在技法上卻強調了內外合一,開始著重內在的意識和呼吸,以及勁力和動作的內外相合。以丹田為本,以意領氣,手腳相合,攻防一體。從這些技法要領來看,戴龍邦先生開始從動作、招法的傳統中,突出對內意、內勁以及神、氣的運用。這一轉變是技法上的昇華,無疑是一個貢獻。為六合拳衍變成形意拳建立了技法前提。李洛能學自戴龍邦,傳入向北,曾叫意拳,後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進一步發揚光大。他用似斧、似閃(似電)、似箭、似炮、似彈之形來提煉,形成劈、鑽、崩、炮、橫這五行擎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定順序,治病、強身、增進功力。又把戴龍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為十二形(這就是改名為形意擎的來由),豐富了拳法的內涵。他對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煉和充實,改掉了側身弓箭步,而代之以兩腿彎屈、前三後七、具有夾剪勁的雞腿和進身跟後腳的槐蟲步,使形意拳打破武術以弓、馬、僕、虛、歇為主要步型的慣例,形成獨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獨特步型和步法。成為繼戴龍邦之後一大創新。正因為李先生深入精微、窮其奧秘,才在技法上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詣,被稱為“神拳”。
李門一源的形意拳,由車毅齋、宋世榮為主在山西廣泛傳播開來,時人稱為“山西派”。而以郭雲深、劉奇蘭先生為首,又成為河北一支。此拳從李至今已見八、九代傳人,可見渾樸的拳法風格,普遍受到人們的熱愛。
形意拳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以至意拳(意拳是形意拳前身叫過的名稱,不是王薌齋先生為大成拳前身命名才有的)到形意拳,由於傳播年久,不斷衍變,所以不僅名稱、內容以及技法都發生了變化,特別在一些拳經、拳譜的理論上,也都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在識別上給我們帶來了困難。一些衍變前的老拳譜可不象古玩、秘箴,是越老越可貴。因為拳法本身的動作、技法變了,理論自然也要變。因之我們現在練形意拳,如果參照《心意拳譜》就對不上號。如果參照雍正十一年起,其後又經過許多次修訂的《心意六合拳譜》也會感到該譜所說與形意拳的現實動作和技法要求,也不相等。例如譜中“六合十大要序”(後來被人們改為所謂曹繼武的“十法摘要”)真中有不少說法是與形意拳的技法要求起相反作用,如講“三節”時,提出“蓋梢節起,中節隨、則根節要追,三節相應,不至有長短曲直之病,亦無參差俯仰之虞,所以三節貴乎明也”。所說三節“起、隨、追”的作用是指其技法要領主動在梢節,而中、根兩節只是隨、追而已,這樣則梢節一空,中、根則無能為力矣。形意所要求的“三節要催”,主動在根節,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這樣才能使腰起到主宰的作用,丹田內勁才能得發,才能發揮“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威力。從以上兩種不同技法和勁路來看,其作用正是相反的。該文也講:“四梢”,只是著眼於外形的發動。實際上人的血梢、骨梢、肉梢、筋梢沒有內意的發動是起不到作用的;而形意卻講“驚起四梢”。只有發揮這個“驚”的作用,才能煥發內在的精神。這兩者技法的涵意,又是大有差別的。再如該文講“起落”,雖分別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