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7部分

紗、永紗,皆因一時好尚,群相和從耳。”《古今圖書整合。閨媛典》卷三七一引張之象《黃道婆祠記》:“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又各有法。故被褥帨帶之類,織以折枝團扇棋局文字,粲然若寫。土人競相仿習,稍稍轉售他方以牟利,業頗饒裕。”

粗綢。質地厚實、平滑而有光澤,色彩多樣。秦漢以來常作袍料。唐人謂之絁。《管子。輕重戊》:“魯梁之民俗為綈。”《史記。範睢蔡澤列傳》:“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司馬貞索引:“綈,厚繒也,音啼,蓋今之絁也。”唐元稹《酬樂天得稹所寄紵絲布白輕庸製成衣服以報之》:“湓城萬里隔巴庸,紵薄綈輕共一封。”《宋史。趙珣傳》:“綈氈居龕谷無所屬,珣與書招之,遺以綈綿,綈氈聽命。”

指彩色染經剪絨,用以作氈。為我國西間少數民族所產。西漢以來錦罽常並稱。漢代一張罽價值幾萬錢。清代西北地區的氍毹、斜文褐、花罽、細旃等名目,均屬高階氈織品。《說文。系部》:“罽,西胡毳布也。”段玉裁注:“毳者,獸細毛也。用作為布,是曰罽。亦段罽為之。”《逸周書。王會解》:伊尹為四方獻令,正西崑崙諸國,“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罽、江歷、龍角、神龜為獻”。《後漢書。西南夷傳。冉駹夷》:“其能作旄氈、班罽、青頓、羊羧之屬。”晉陸翽《鄴中記》:“石虎御府罽有雞頭文罽、鹿子罽、花罽。”《遼史。食貨志下》:“雄州、高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諸郡、高麗之貨,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蠟諸藥材及鐵離、靺鞨、於厥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膠魚之皮、牛羊駝馬、毳罽等物,來易於遼者,道路繦屬。”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洋舶》:“其人無事者皆細絨大笠,著紅罽長襔,金紐連綿至地。”

亦稱繭綢。用家蠶粗絲或野蠶繭絲紡織成的平紋織物。漢代即為人重視。南北朝以白綢作為饋贈禮品。唐宋土貢有花綢、綿綢和平綢。明代以山西潞綢為最。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繭綢縑練者,婚姻之嘉飾也。”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服用門。水綢》:“廣西亦有桑蠶,但不多耳。得繭不能為絲,煮之以灰水中,引以成縷,以水織綢,其色雖暗而特宜於衣,在高州所產為佳。”清葉夢珠《閱世編。食貨六》:“山東繭綢,集蠶繭為之,出於山東椒樹者為最佳,色蒼黑而氣帶椒香,汙穢著之,越歲自落,不必浣濯而潔,在前朝價與絨等,用亦如之。”

用生絲織成的平紋織物。其經緯密度基本一致。質地挺爽細膩,既可用來製衣,也可用作書畫、裝璜等。歷代繡工在細薄輕軟的絹羅上,繡出各種美不勝(蟹)收的圖案。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有春冬戰國時期的繡絹袍、裙、褲和單衣等。敦煌出土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滿地鎖繡絹。《墨子。辭過》:“治麻絲,梱(稛)布絹,以為民衣。”《初學記》卷二七引《晉令》:“其趙郡、中山、常山國輸縑當絹者,及餘處常輸疏布當綿絹者,縑一匹當絹六丈,疏布一匹當絹一匹,絹一匹當綿三斤。”《新唐書。食貨志一》:“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上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十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為之庸。”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文匯閣凡三層,忘廇楹柱之間,俱繪以書卷,最下一層,中供《圖書整合》,書面用黃色絹;兩畔皆經部,書面用綠色絹;中一層盡史部,書面用紅色絹;上一層左子右集,子書面用玉色絹,集用藕合色絹。”

質地細密的絲絹,通常以雙絲織成,能染成各種顏色。多作衣料。漢以後或用以賞賜、酬謝和交易。《管子。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