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追肥等等,畝產大概在一千五百斤至三千斤左右!”
“按照明朝一石重量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就按照一石等於一百五十斤來算。”
“精細管理,畝產五十三石到七十三石左右!”
“一般管理,畝產三十三石到四十六石左右!”
“粗放管理,畝產十石到二十石左右!”
“也就是說,這土豆,就算你不去管理,就丟在那任由它自己長,也比大米來的產量高!”
“當然,也不是說土豆好,就要完全種土豆,當時大不列顛發現這玩意產量高,還能吃的時候,就開始大規模種植,幾乎到處都是種這玩意的,其他的都不種了,結果,因為土豆害病,一場瘟疫席捲了整個毆州的土豆產業!導致嚴重的大饑荒,甚至有一百萬人因此餓死,超過兩百萬人出逃!”
“想要種好土豆,就得輪種,一個地方,種三年土豆就必須換別的種,否則很容易出現病害!”
“以上,就是土豆的情況!”
“接下來是玉米!”
“玉米,也稱玉蜀黍。”
“這東西,同樣產自於美洲。”
“這東西是美洲當地土著的重要糧食來源。”
“傳播過程也是因為大航海時代,那些歐洲人帶回毆州的。”
“至於什麼時候傳到華夏的……”
“這個說法就有點多了。”
“有說是明朝嘉靖與萬曆時期,李時珍修訂的本草綱目中,就有關於玉米的描述。”
“但也有人說,在元朝的時候,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了。”
“元朝時期,一個叫賈銘記載的《飲食須知·穀類》中,這樣記載道:玉蜀黍即番麥,味甘性平。”
“元朝時期,一個叫李東垣,也在《食物本草·谷部》中記載道: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種出西土。其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開花出穗,如秕麥狀。苗腋別出一苞,如棕魚形,苞上出白鬚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亦大如粽子黃白色,可炸炒食之。”
“但不管如何,當時都沒有大規模種植。”
“而玉米的優點也很明顯,有較強的耐寒性,甚至,還有較強的耐旱性,哪怕在貧瘠的土壤中,玉米也能適應,完全可以廣泛種植。”
“一般三到四月播種,七到八月成熟。”
“當然,玉米也有些費地,要麼輪換著種,要麼在種玉米的時候,套種大豆。”
“豆根可以肥田,大豆也不搶玉米的陽光。”
“一畝田不僅可以收穫玉米,也能收穫大豆。”
“大豆就是菽,是華夏本土就有的東西。”
“當然,不僅僅是大豆,土豆,花生等,也可以一起套種。”
“而要說到產量的話。”
“且不說那些培育好的高產特殊品種,就說一般的正常品種。”
“一般情況下,畝產為一千至一千四百斤左右!”
“高產地區要高一點,有一千六到兩千四百斤左右!”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良田,好田,肥田,甚至可以達到三千四百斤!”
“換算成石的話,畝產也有六石到二十二石左右!”
“以上,就是玉米的情況,雖然比不了土豆的產量,但也比其他糧食高很多。”
“接下來是紅薯。”
“紅薯,也叫番薯,甜薯,甘薯等……”
“這玩意也是美洲那邊帶回來的。”
“傳入華夏的時間,大概在明朝萬曆年間。”
“據說,紅薯引進第一人,名叫陳益,是粵地虎門鎮人士,明朝萬曆八年,陳益跟隨有人去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