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意”,不止武道有生“意”,儒門大家,一生修持自身之輩,亦有“意”,那些精於一道者,在一事上精益求精者,亦能生“意”,只不過,儒門大家少有修持武功的,多從文事,因此無有血肉精氣支援,無法似江湖高手那般,將“意”運用更為玄妙。
當然,悟得“意”之輩,若是踏入武學之境,其修行起來,定是事半功倍。
而神完氣足後,這等人物更有機會窺得宗師之境,成為江湖宗匠。
嶽不群思及於此,又想到王陽明先生,他乃當世大儒,自有悟得“意”在身,且嶽不群還記得他亦修有武功,想來王陽明先生於武學上定也有超卓的成績,只不過王陽明先生身在官場,一心為民,為學問,少涉江湖,所以其一身武藝不為世人知曉,也少有展現在世人面前。
又思及王陽明先生曾領兵打仗,手上的功夫自然是少不了的。
這麼一想,似乎風清揚師叔與他有關係,好似也屬正常了。
說不得兩位還論武過。
當然,這些也只是嶽不群的想象,是否真個論武,那還得當事人現身說法。
嶽不群短嘆一聲。
悟得“意”又如何,終不過一捧黃土。
即使是王陽明先生這等人物,也逃不過生老病死。
歷朝歷代的大賢大德也無有長生不死之人。
大多就留下一部詩書,給世人銘記罷了。
可肉身還得背蚊蟲蛆蟲蛀空,骨頭都朽爛,只餘下一點精神在世間,似乎也無甚意義。
嶽不群思及自己在大啟那波瀾壯闊的一甲子,似乎在那方天地留下了什麼,但卻有好似什麼也沒留下。
大概是痕跡吧。
雁過留聲水過留痕。
可終究抵不過時光。
待得史書都朽爛,又有誰記得他呢?
這點痕跡在時光面前,就好似衣服上的褶子,被撫平後,便什麼也不剩了。
嶽不群不免有些悵然。
不過惆悵也只是一時的,因為他想到自己身懷仙人奇遇,未來定不止於此,說不得也有做那長生久視的神仙的機會。
意念到此,嶽不群的心情不免又開闊起來。
在大啟中待了一甲子的時光的老邁頹喪之情一掃而空。
嶽不群念及於此,便沒再院中停留,就要離開王宅。
而就在他剛走出王宅大門,於街上慢慢行走時,忽有一陣勁風從他的頭頂呼嘯而過。
一隻腳竟想踩到他頭頂上。
嶽不群怎能讓其如意,直接矮身躲了過去。
那人一腳踩空,力氣收不及,直接摔到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