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郡王再好,奈何太子對延昌郡王的生母綠姬一往情深,這一點朝野皆知,在不問任何青紅皂白的支援普天下所有嫡妻的淳于皇后還在的時候,太子妃已經與太子相敬如冰,綠姬仍舊穩穩的做著她的東宮愛姬,倘若太子繼位,太子妃子能不能成為皇后都難說!
何況延昌郡王也不差,雖然他的同母弟弟唐澄有種種不妥當的地方,但郡王本身在太子的精心栽培下,也算得上是允文允武。
他還是長子。
即使不是嫡子,卻還有禮法上國賴長君的支援。
紀陽長公主在對自己子女的處置上就十分的偏心了,她比常人更能體會太子對延昌郡王的心情,雖然真定郡王也是太子的骨肉,在榮華富貴上,太子或者不會吝嗇給予自己唯一的嫡子,但這天下唯一的那個位置,太子是鐵了心要給延昌郡王的,一如當年紀陽長公主疼愛雍城侯到了動過改立幼子為祈國公世子的地步!
所以以長公主的閱歷來看,真定郡王的指望不大,實在不大,他的父親完全沒有想過有朝一日將帝位傳給他,而且如今又不是大涼初立、諸皇子掌軍的時候,區區一個慕家根本幫不了他什麼,將來太子承位之後,慕家不被綠姬遷怒就不錯了!
真定郡王就是想叛亂,也沒指望,本朝初年時的齊王可是煽動過十萬大軍、好幾位悍將、內中甚至包括先帝晚年時極為重用的名將仲崇聖作亂的,還不是照樣身敗名裂?那時候先帝已逝,齊王反的還只是今上這個皇弟,真定郡王要反就是反生父太子——在道義上更沒指望,何況真定郡王的勢力遠不能與當時的齊王比!齊王可是輸了都把燕王、甚至燕王母族都拖下水的!
再加上長公主長年偏心雍城侯父子,對祈國公一脈暗暗的歉疚,所以長公主沒有明確表態支援延昌郡王,這已經是給足了雍城侯體面了。
因為雍城侯一直都是旗幟鮮明的站在了真定郡王這邊的。
何況還有寧搖碧與唐澄的舊怨。
長公主也許思慮著慢慢的彌補與引導……
但長公主料想沒有考慮過為真定郡王說話,所謂是人走茶涼,皇太孫的人選,更多的在乎太子,史上更改祖宗之法、更改先帝遺旨的新君還少嗎?雖然太子很孝順,但誰知道當年為了綠姬幾次頂撞皇后的太子會不會在聖人與皇后都離世後再次忤逆?
在這種情況下對真定郡王一派顯然很不妙,一旦紀陽長公主作出了明顯的選擇,繼而影響到了聖人,那麼皇后與太子在皇孫的抉擇上的平衡必然要被打破!
所以,也許是雍城侯也許是蘇史那,或者蘇太師等人都參與了,兩年前,寧搖碧與表叔秦王世子狹路相逢,將後者當街打斷腿,雍城侯怒不可遏——紀陽長公主不在乎周太妃到皇后跟前的告狀,也不在乎長安的議論紛紛,但對於她所心愛的幼子幼孫之間的衝突到底是無能為力,只能讓寧搖碧避開雍城侯的怒火,所以就有了寧搖碧下江南一行。
於是寧搖碧離開了長安,去了長公主雖然有勢力,但勢力決計無法與長安相比的秣陵,明月湖、酒珠案,影影幢幢之中的刺殺與陰謀,不管寧搖碧事後是如何向長公主撒嬌或哭訴的,也不管雍城侯是如何暗示或明說的告狀——總而言之,紀陽長公主相信了一手撫養長大的幼孫在江南遭遇了一連串有預謀有針對的刺殺。
而且這些刺殺是祈國公府下的手。
沒有一個母親,哪怕是偏心的母親願意看到自己的子女手足相殘。
也沒有一個母親發現這樣的端倪之後,痛心之餘會不想著彌補。
所以長公主動搖了她在兩位郡王之間的選擇。
因為祈國公府是延昌郡王的同盟,甚至祈國公夫人還是延昌郡王妃的嫡親姑母!
在延昌郡王連皇太孫都還不是的時候,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