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熟練了。
其實,趙無極提出的“行慢思遠”,比胡永生的理解要深刻得多。慢,首先是一種認知,其次是一種心境,再次一種態度。
就認知而言,慢是一種節奏,事物故有的節奏、節律,從這個角度看,應該是指“不快不慢”,但所謂的快,則一定是超越了節奏和節律的。因此,這兒的慢,就通節奏。而通節奏之慢,才能持久。胡永生也理解到了最後這個意境。
就心境而言,慢是不急躁,不搶位,不衝動,不患得失。從德性上看,它通寬容;從習慣上看,它循秩序;從風格上看。它傾穩重。最後這一點,胡永生的理解也算比較到位。
就態度而言,所謂態度,是指人對他人、社會、事物,特別是名利之類的關係定位。佛教說的人生七苦或八苦,多是因“欲”所致。而慢,則是減欲。弱貪,性近淡泊。
但是,行慢的人未必就一定成功,因此,還必須“思遠”。思遠,就是遠見。把“遠見”與“行慢”結合起來,可以無往而不勝。
行慢,並不是永遠慢,它歸根到底還是要符合事物的“節奏”。譬如戰爭,就有他的節奏,當快則快,快若閃電;當慢則慢,即便烏龜老牛。自己不急。讓敵人急。
行慢思遠,必須從邏輯上搞懂“行慢”與“思遠”的關係。“行慢”立身之基。“思遠”進階之路。只有“行慢”才能“思遠”,而只有“思遠”才能真正懂得“行慢”,理解“行慢”,並自覺“行慢”,而“行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世間一切事,都證明了這個真理,漢末逐鹿的劉邦,隋末的李唐王朝,元末朱元璋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無不證明了這個道理。
行慢並不是真的慢,而是要善一審時度勢,善於把握機會。一個人,只有當他真正成熟的那一天,也許會才完全理解這四個字的真意。
這個中午飯,不只是胡永生非常滿意,就是趙無極也吃得非常滿意。因為他從胡永生的零星的語言中,感受到了縣委對自己這個鄉長的重視,不是因為趙無極因為有通天的關係的重視,而是對趙無極治理地方的理念的重視。
後世,有很多流傳的名言,譬如,思路決定出路,觀念一變天地寬,不換觀念就換人。說到底都是講的幹部的思想問題,理念問題。
至於胡永生說開慶功大會的事,趙無極最後還是給否決了。這種事,純屬好大喜功,沒任何意義。譬如,梓州高音樂舞蹈家協會要開個慶功會,趙無極絕對願意參加,甚至還會贊助;但由縣委來開,有點那啥,太不務正業了吧。
當然,在胡永生離開前,趙無極便寫下了“行慢思遠”四個字,但是,並沒有直接交給胡永生,而是讓趙無際下午拿到裝裱店去裝裱後,再送給胡書記。
送走心滿意足的胡永生後,趙無極便告別父母,去找李馨欣,給馨欣一家人拜年。趙無極在平原買禮物時,計劃掉了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準岳母,不哈,已經是岳母了的何素華,以李馨欣的弟弟,李子琦,這傢伙正在讀高一,成績算不錯,前世高中畢業時考了一個專科學校。
不過,沒買禮物這種小事,又怎麼可能難得倒趙無極呢,系統中多的是嘛。不過,趙無極內心裡卻有些羞愧,這兩個人,也是自己的親人啊,前世,他們對自己也很好,可自己竟然搞忘了,不會是因為重生以來,心性變高了吧!
岳母何素華是個農村婦女,文化不高,見識不多,但很會教育子女,李馨欣的性格,絕大部分像岳母,李子琦後世,也許李馨欣一樣,為人真誠、踏實,雖然這樣的人無法大富大貴,但卻能盡享平安幸福。
李馨欣家距縣城也不遠,只有三公里,趙無極開車只是五分鐘就到了。有時,趙德正和陳素琴週末散步時,都可以到親家母家這兒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