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衛,但在獎項評選上,由於悲劇師等人的存在,托馬斯從未入選一陣。
所以,他在凱爾特人贏得的冠軍,都可以套上老三冠軍的頭銜。
沒名沒利,他為了什麼?
真相曾讓感到匪夷所思。
1988年的東部決賽,托馬斯拖著傷腿開啟無雙模式,確認,支撐微笑刺客走過那麼多年的是什麼。
是對路易的恨。
托馬斯恨路易,這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托馬斯恨路易從不正眼看他,恨路易的刻薄,恨路易的離去,恨路易從來都看不起他。
他非常清楚一點,他在凱爾特人所做的一切,是路易不認為他能做到的事。因為路易把他當成凱爾特人的定時炸彈,把一顆無法處理的炸彈放在自己身邊意味著什麼?
托馬斯真的認為,路易離開波士頓是因為他。
因為路易從來都不相信伊賽亞·托馬斯可以放下那些執念成為一個沒有私心的球員。
路易不要自私的托馬斯,他要聖人托馬斯。
不知道托馬斯的內心深處到底希不希望路易離開,但他可以肯定,他能在波士頓堅持十年,直到確認這支球隊未來不可期之後才選擇離開就只有一個原因,他要證明路易錯了。
事實上他做到了,不是嗎?
路易真的看錯他了。
路易完全想不到托馬斯這樣的人為了和他賭氣可以讓自己的心理扭曲到什麼地步。
托馬斯的選擇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伯德的不爭。
路易引起的蝴蝶效應讓伯德成為goat。同時,也給他帶來了更好的隊友。
和桑普森相比,帕裡什渺小如螢火之光,難比當空皓月。
而托馬斯,是一個不需要由伯德來激勵就會玩命訓練和比賽的狠人。
這種情況下,伯德只在比賽裡才有發揮領袖能力的機會。
平日訓練中,他不是尤因那種會端著“這特麼是我的球隊”的架子的人。
只要你和他一樣努力訓練,他就不會管你。
甚至在這方面,是托馬斯管著伯德。伯德訓練不打折扣,但生活中的自制力極差,愛喝啤酒,喜歡吃甜食,身材經常發福,而托馬斯從來都沒有發福過。
在場外,托馬斯才是全隊的楷模和領袖。
所以,認為只有伯德和托馬斯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放下執念的托馬斯和無爭的伯德,這就是完美球隊的答案1。
一席話讓路易沉默許久。
和這兩人相比,威爾遜和尤因是純純的反面。
如果把尤因比作伯德,那就像是在看一個反義詞。
伯德為什麼無爭,路易不清楚。
可能他就是這種人,也可能是鄉巴佬的蠢腦藏著大智慧。
尤因的做法是爭到底,不僅要爭,而且要爭得轟轟烈烈,人盡皆知,讓隊友都不得不在這兩人中選邊站。
隊內第一高薪要爭,隊內老大要爭,隊內第一得分點也要爭……所有可以競爭的,他都要爭,本來不喜歡迎合媒體和贊助商的他,看見威爾遜那麼受歡迎,他也嫉妒了,也要爭。
他的爭鬥之心都不是因為和威爾遜有私人恩怨,只是覺得自己是球隊的老大,而威爾遜的所作所為都在挑戰這一點,所以他要站出來爭他個天翻地覆。
他要一次次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像貓科和犬科喜歡用撒尿來標記領地。
和尤因相比,威爾遜做了很多維穩的事。
他多次對外聲稱尤因才是球隊的老大,當尤因宣告統治地位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異議。
為了內部的和諧,威爾遜甚至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和藹可親的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