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臺海戰爭中,美軍就遇到過中**隊構築的地下防禦工事,特別是在與空降十五軍的戰鬥中,空降兵挖掘的地下防禦工事給美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針對這一問題,美軍專門開發了好幾種用來對付地下防禦工事的鑽地炸彈,其中一些還非常先進。比如為了對付分層設定的地下坑道體系,美軍開發出了一種“智慧”炸彈,能夠連續擊穿上面的數層坑道,在到達最底層的時候才引爆,以確保徹底摧毀整個坑道系統。
只不過,在絕大部分時候,炸彈的威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也很好理解,在對付一些特別堅固的地下防禦工事的時候,美軍廣泛裝備的小直徑炸彈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裝藥量高達上百公斤的重磅炸彈,才能在擊穿之後,炸燬整個地下防禦工事。
問題是,重磅炸彈嚴重限制了戰機的攜帶量。
就拿美軍廣泛使用的f…35a來說,在不使用外部掛架的情況下,最多隻能在彈艙內攜帶一枚兩千磅級的重磅炸彈,即便使用外部掛架,也最多隻能攜帶七枚。如果使用二百五十磅的小直徑炸彈,內部彈艙就能掛載四枚,用上外部掛架的話最多能攜帶二十二枚,載彈量是重磅炸彈的三倍以上。
攜帶能力降低,戰機的作戰效率自然大大降低。
只不過,對美日聯軍的地面部隊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
既然東北軍還盤踞在材料廠裡,而且修建了地下防禦工事,就得讓空軍出力。
天黑後,美軍繼續展開轟炸。
毫無疑問,打擊地下目標,要比轟炸地表目標麻煩得多,作戰效率也低得多,僅僅是甄別轟炸效果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轟炸從夜間七點三十分持續到十點三十分,美軍才完成了第一輪打擊。
這次,美日聯軍吸取了教訓,沒有立即推進,而是派出無人偵察機,對材料廠及其周邊地區進行全面偵察。
毫無疑問,這個決定,至少拯救了數百名美日官兵。
轟炸確實起到了左右,可惜的是,沒能徹底摧毀東北軍的地下防禦工事。
從無人偵察機用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拍下的照片來看,東北軍不但在材料廠修建了大量地下防禦工事,還用鋼材對地下防禦工事進行了加固處理,很多地方,甚至直接用鋼軌作為地下坑道的橫樑。
顯然,這樣的防禦強度,超過了美軍鑽地炸彈的摧毀能力。
事實上,在其他戰場上,美軍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暫且不說如何把鋼軌送入地下坑道,僅僅是在狹窄的坑道里將鋼軌架起來就是一件讓人無法想像的事情,至少美軍辦不到。
可是,事實就是事實,夜間的轟炸僅僅除掉了地下坑道的表土,沒有傷到坑道本身。
無可奈何之下,美軍只能再次呼叫空中打擊,讓戰機帶上鐳射制導炸彈,對地下坑道的交匯出與出入口進行精確轟炸。
這次,美軍使用的仍然是兩千磅級炸彈。
只不過,不是鑽地炸彈,而是裝藥量高出將近三倍的高爆彈。
相對而言,轟炸效果還算理想。
雖然高爆彈無法鑽透坑道頂部的加固鋼樑,但是肯定能夠陣塌坑道,達到堵塞與癱瘓坑道的目的。
這輪轟炸從二十七日凌晨一點四十五分開始,持續到了二點過五分。
經過二十分鐘的高強度轟炸之後,美軍才初步確認,材料廠的地下坑道系統已經被徹底癱瘓,就算仍然有部分東北軍倖存了下來,也無法上到地面,更加不可能在美日聯軍發起地面突擊的時候組織起有規模的反擊行動。
得出這個結論之後,美日聯軍才再次開上津濱大道,向主城區推進。
與美軍指揮官判斷的一樣,東北軍確實沒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