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是甘肅的一個小鎮,位於臘子口東北約200裡處,因盛產中藥當歸而名揚四方。
這裡的回民佔據了半壁江山,他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深深地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紅軍在此駐足,嚴令除了軍規外,不得擅自踏入清真寺,不得隨意借用回民的器皿和用具,更不允許在回民家中殺豬或食用豬肉。
紅軍在6月的兩河口會議上,雖然確定了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但具體的目標地卻遲遲未能確定,這讓紅軍高層一直困擾不已。
在國軍的圍追堵截下,紅軍與外界的聯絡幾乎被切斷,形勢愈發嚴峻。
而現在,又因為內部的意見相左,使得北上紅軍的實力大減,中央紅軍在川陝甘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計劃變得更加困難。
紅軍急需找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以穩定軍心,積蓄力量。
紅軍偵察連佔領哈達鋪的時候,他們抓獲了一個國軍少校副官。
這個副官剛從蘭州歸來,對紅軍的突襲毫無防備,只好束手就擒。
戰士們從他隨身攜帶的書籍和物品中,翻出了幾張近期的報紙。
其中一張《晉陽日報》上的一則訊息引起了紅軍的注意:
“陝北匪部已佔領六座縣城,擁有正規軍五萬餘人,游擊隊、赤衛軍和少先隊二十餘萬人,窺視晉西北,隨時有東渡黃河的危險性。”
報紙上還附有一張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略圖,這個訊息如同一縷春風,給紅軍帶來了新的期待。
紅軍高層看完報紙後,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興奮地說:“好!好!我們快到陝北根據地了。”
於是,紅軍總部決定率領陝甘支隊前往陝北蘇區與陝北的紅軍會師。
一路上,他們必須儘量避開敵人,不能再有任何拖延。
雖然總部在過去對陝北紅軍和陝北蘇區的情況有所瞭解,但具體的發展狀況卻並不清楚。
現在,敵人的報紙卻意外地為紅軍提供了寶貴的情報,這怎能不讓人高興呢?
1935年9月21日,中央紅軍全部抵達了哈達鋪。
他們在這裡沒有遭到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得以安全休整。
在紅軍的巧妙轉移之下,國民黨的川軍和“中央軍”疲於奔命,始終未能追上紅軍的腳步。
而另一方面,國軍十四旅計程車兵們驚魂未定,對紅軍的戰術和意圖一無所知。
趁著這個機會,紅軍在哈達鋪這個甘肅的邊陲小鎮暫時安頓下來,休整了兩天。
為了儘快恢復戰士們的體力,紅軍總部下令全軍,無論是司令員還是炊事員、挑夫,每人發放一塊大洋。
哈達鋪雖然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但由於物資匱乏,物價異常低廉。
羊、豬、雞的價格讓人難以置信,一隻肥羊只需二塊大洋,一百斤的大肥豬也只賣五塊大洋,一塊大洋甚至可以買到五隻雞。
此外,國軍十四旅逃跑時留下的幾百擔大米、白麵和食鹽,更是為紅軍提供了改善生活的機會。
對於在雪山草地中數月未曾品嚐到鹽和大米、白麵的紅軍戰士來說,這簡直就像是過年一樣。
特別是來自福建、江西等省的戰士們,看到大米時更是喜形於色,倍感親切。
當地的小販們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的存貨,紅軍戰士們也不討價還價,有多少買多少。
這對於小販們來說,無疑是一筆難得的生意。
各個部隊的伙食單位都大顯身手,割雞殺鴨、屠豬宰羊,一日三餐都是三葷兩素。
機炮團更是奢侈,全團會餐,租借了漢族老鄉的炊具,自己動手做起了豐盛的菜餚,真可謂是比過年還要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