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征的征途上,除了激烈的戰鬥,糧食問題成為了紅軍面臨的最大挑戰。
特別是在穿越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區時,糧食的匱乏更是雪上加霜。
這一帶地廣人稀,且多為少數民族地區,紅軍的補給線極度緊張,部隊常常為了糧食而憂心忡忡。
隨著紅軍的行進,糧食問題逐漸演變成了威脅紅軍生存的重大問題。
以不承擔戰鬥任務的一軍團直屬隊為例,在從懋功到毛兒蓋的行軍途中,短短的18天內就減員了120人,佔全隊總人數的近百分之十。
由此可見,糧食問題在當時已成為了紅軍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
為了籌集糧食,紅軍建立了高效有序的組織體系,專門成立了糧食委員會和紅軍籌糧隊。
這些隊伍深入村寨,沒收地主豪紳的財產,積極為紅軍部隊、後方機關、醫院等籌集糧食。
在根據地設立了糧食部,負責統一保管、統一運輸、統一分配糧食,實行定量供給。
這些有力的組織工作,對長征期間的籌糧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紅軍還號召全體官兵節約用糧,嚴格制定糧食分配計劃,並加強糧食宣傳工作,動員群眾支援紅軍。
各部隊除了保留五天休息所需的糧食外,還要籌集足夠的七天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為了確保糧食的供應,紅軍還制定了嚴格的糧食標準,如每人每天食用麥子一斤四兩、包穀雜糧一斤二兩等。
同時,為了減輕負擔,紅軍還將每天的餐次改為兩餐,一稀一干。
在長征途中,紅軍還攻佔了一些縣城和官寨,繳獲了部分糧食和軍需品。
紅軍接管了國民黨的倉庫存糧,如懋功縣的“濟倉”,存糧達到了20萬斤左右。
透過沒收劣紳、地主的糧食、開倉開窖以及向商人和當地群眾購買糧食等方式,紅軍確保了糧食的供應。
紅軍在各處都設有國家商店,用現金或實物收購糧食,以滿足部隊的需求。
在長征的艱難歲月裡,紅軍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取得了勝利,其中,糧食問題的解決是紅軍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紅軍在籌集糧食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有時不得不從老百姓家中取走糧食和窖藏,但總是儘量留下銀元或欠條作為補償。
他們也會收割地裡成熟的青稞、小麥等糧食,但總是會在收割後插上木板借條,以示誠意。
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封鎖,紅軍的缺鹽問題日益嚴重。
為了解決糧食和食鹽問題,紅軍不得不派出部隊到偏遠的草地深處尋找遊蕩的牛群、羊群,一旦發現,就會立即進行圍截。
同時還組織部分力量,遠征西北籌集糧食、牲畜,並請來會熬製土鹽的藏羌師傅作指導。
這些師傅會用含有鹽分的鹽石、泥土,經過浸泡、取汁、熬鹽等過程,最終制成土鹽。
雖然每200斤鹽土只能熬出三四斤的鹽,但這對於紅軍來說,已經是極其寶貴的資源了。
在籌糧過程中,紅軍始終執行嚴格的紀律,實行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拿東西要給欠條。
他們的誠信和公正得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巨大支援,使得紅軍最終成功地解決了糧食供給問題,度過了難關,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段歷史不僅展現了紅軍的堅韌不拔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也體現了他們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漆雕六日在獲知紅軍總部的籌糧政策後,更是積極行動,這有了政策不大力搞糧食那就傻了。
機炮團主力部隊被漆雕六日命令在周圍100公里內籌集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