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8頁

「喬蕊雖然是女將,然而臨機決斷,卻有大將之風。得到父親薨逝的噩耗之後,她立刻率領翼騎兵前往冀州大牢,救出了別駕田豐。田豐登高一呼,鄴城軍民無不傾心歸附。審配縱使有心調兵,也無人響應,目前被軟禁在府。鄴城已經是我的掌中之物了。」

田豐的名望,可比審配高多了。

身旁的文臣武將,都是又驚又喜。

有人稱讚喬將軍臨機決斷,有人恭賀「袁熙」洪福齊天。

但只有荀彧,眯著眼睛看了白曉文一會兒,若有所思。

白曉文心知瞞不過荀彧,這一切的籌謀布算,包括打著天子駐蹕的名義入鄴城;袁紹死亡的情報傳來之後,立刻放出田豐、軟禁審配……都是他的提前安排。

但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從司州軍拼命攔截的時候,明智之人就能夠猜出官渡戰事,不利袁軍。

袁軍敗了,袁紹能不能活下來?誰都不好說啊。

所以在荀彧的視角,白曉文派出翼騎兵入鄴城,提前佈局,是以防萬一的舉動。

如果袁紹還在,那麼翼騎兵的任務,就真的是為天子駐蹕,騰出住所。

如果袁紹死了,那麼翼騎兵的任務自然也會隨之改變。

荀彧無論如何,都很難猜出白曉文早已預見到袁紹必死的結局,因為他不知道覺醒者的存在,不知道神庭的存在。這是資訊不對稱導致的眼界限制,並非荀彧的智略不足。

但是……在荀彧眼裡,就更顯得「袁熙公子」智略高深,簡直可通鬼神。此人當真只有二十餘歲?

不提荀彧的震驚,喬蕊的書信中還有另一訊息,那就是長子袁譚。

在官渡戰敗之後,郭圖原本想和袁紹匯合,誰料袁紹敗亡,他思前想後,還是決定東去青州,繼續輔佐袁譚。

袁譚在辛評、郭圖的支援之下,自號為大將軍,提青州兵三萬,進入冀州東部的清河郡(或名清河國)。

袁譚也是急行軍,並沒有在清河郡停留,而是一路向西。據喬蕊的計算,最多明天,袁譚所率青州軍就會進入鉅鹿郡,接下來的目標,自然也是魏郡的鄴城。

「三子分家啊……」回想起演義這段,白曉文心生一絲感慨。其實官渡戰敗之後,河北的根基並沒有受損,畢竟冀州太富庶了,人口充實。

此外官渡死傷的袁軍約有十萬,其餘都是跟著各部軍將,潰散逃走。

按照演義所寫,袁紹還活著的訊息傳出,各部潰兵「又復蟻聚」,再加上幽州、青州、幷州的援軍,仍得二三十萬。從兵力上看,足以和曹操抗衡。

而且,曹操需要回去穩定形勢,無法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當然在曹操看來,袁紹已死,三子必然爭奪家業,所謂「以兵擊之,則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則必相圖」(注)。

等到袁氏諸子相爭,實力耗損之後,曹操正好穩定河南,再北渡黃河攻擊,必然省力,這就是隔岸觀火之計。

白曉文知道,現在最需要趕時間,不是吝惜道具的時候。他再次使用孟德新書-兵貴神速之策,讓全軍加速,急行軍趕赴鄴城,行至日頭偏西,便趕到鄴城門前。

喬蕊統兵把守鄴城,驗看之後,大開城門。

田豐率領鄴城文武官員,分列道旁跪迎。其實這一次跪迎,倒不單純是為了白曉文,而是迎接天子鑾駕。

皇帝劉協在車上見了,也頗為受用。

天子使者宣讀傳詔,封袁熙為大司馬、冀州牧,承襲父職。

冀州文武官員,都有封賞。袁紹新喪對人心造成的不利影響,頓時消減大半,且加官晉爵,都是欣喜。

宣詔過後,白曉文見了田豐,頗為感慨地說道:「如果沒有先生鼎力襄助,我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