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時候說步行,大家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反而覺得坐了這麼半天火車,可步行走走、呼吸新鮮空氣,還不錯呢!
毛思嘉和於欣並肩走著,相比起其他人,毛思嘉手上多了一個不算輕的布袋,於欣在她手勒的痛的時候還會接手,幫她提一會兒。
從縣城到他們學農的生產大隊並不遠,步行也不過一個多小時。雖然後面一截鄉村小路挺不好走的,但總體而言大家興致勃勃而來,並不感覺哪裡有辛苦到。所以直到生產大隊,依舊是鬧哄哄的。
到了生產大隊,五個班的學生又分流到不同的小生產隊。
又走了一截路,毛思嘉他們這一撥才分到了自己所在的『九隊』。
對於他們這些學農的學生,生產隊還是挺歡迎的,九隊的生產隊隊長握住老師的手,滿臉笑容:「等了你們好久啊!」
又看向毛思嘉他們一班學生,熱情道:「我們農民與知識青年是親如一家」
都是一些此時絕對政治正確的話,但是看錶情能看出一個人是真心還是假意。從毛思嘉的感覺來說,這個幹部應該是真心的。
不過仔細想想也不奇怪,生產隊這種地方並不歡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但卻挺喜歡學農的學生的。這其中的原因無非是『利益』二字而已!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要在落戶農村分工分,共享生產隊勞動成果的!如果一個生產隊地多人少,根本幹不過來,他們肯定歡迎知識青年作為勞動力到來,但事實就是,此時的農村並不缺乏勞動力!
這種情況下,生產隊能喜歡知識青年才有鬼了!只是因為政策把這些知識青年送來,不得不接受而已!
學農的學生則不同,他們來勞動,和貧下中農打成一片,但他們只是勞動,最後卻不會分享勞動成果!甚至吃飯什麼的,他們也是有糧票,交了伙食費的!這樣一來,他們就是不用成本的勞動力!
雖然這個勞動力幹活肯定比不上生產隊自己的勞動力,但人家是不要錢的!人家都不要錢了,這樣還要什麼腳踏車?
這種友好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九隊隊長很快給學生們安排了住宿的地方,讓村子裡條件比較好、有空餘房間的人家各領幾個學生回去。因為這是生產隊內部早就商量好的,所以這個時候也沒什麼可耽擱的,事情辦的很快。
毛思嘉、於欣,還有另外兩個平常關係沒那麼親密,但也相處不錯的女同學,張佳佳、鄭娟結成了室友(如果沒有結成室友的,就會被隨機安排在一起)。跟著一個頭上包著頭巾的中年婦女,往村子深處走去。
毛思嘉第一次見這個時代的農村,一雙眼睛好奇地兩邊張望。
那中年婦女也看到了,笑說:「你們這些城裡學生都沒見過農村吧?我們這兒條件算是不錯的,不會讓你們吃苦的以前咱們這兒可窮了,本地閨女都往外跑,後生娶不著媳婦兒,現在可好多了,都是領導人的恩情!」
這話並非大話套話,她本人是真心這麼認為的。
毛思嘉當然不會在這個時候多說什麼,對方說什麼她都是點頭。
這個村子確實是這個時候條件不錯的農村,如果條件太差,也不太可能成為學校學農的基地。這不是說學校歧視相對較窮的農村,而是一般的農村不夠顯眼,在上級單位那裡沒有知名度,根本安排不上學農。
學農基地什麼的,又不是學校直接和當地對接的。
毛思嘉一眼看過去,能看到一些土坯茅草的房子,但是並不多,磚瓦房佔多數,光是這一點在此時的農村就是少數了。她好像聽人說過,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還很多茅草屋,茅草屋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漏雨,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說,滋生在茅草中的蟲子才是最困擾的。
有的時候就坐在那裡,蟲子就掉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