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也是心領神會,於是李綱一再遭到彈劾,先是說他“冒內禪之功以自名”,“假爵錄以市私恩”等等,後來又把他與蔡京聯絡起來,稱他“卵翼於蔡氏之門,傾心死黨”,結果最終導致這位“以一身用舍為社稷生民安危”報國者被罷免。
在這一系列的任命和罷免,讓趙檉十分失望,這標誌著大宋對女真的態度再次轉變了方向,朝廷宰執中已沒有一個敢於堅決主戰大臣,主和派又佔據了朝堂,自己的回京路將更加艱難。而最讓他失望的卻是自己的大哥皇上趙桓,他就象個蹩腳的鼓手,總是將鼓點敲得叫人心慌,不知所措。
不過,對宋廷來講,踏上正確道路也是十分不易,多年的惡習積重難返,使朝廷的變革舉步維艱。只以黨爭而言,趙桓時代仍然延續著前代的內耗,沒有除舊佈新,沒有建立新的價值準則。
此時的官僚集團依然承繼哲宗以來朋黨傾軋的餘緒,黨同伐異的陋習不斷加劇,這導致朝中宰執人事多變,反應遲緩,嚴重地影響了最高統治集團對軍國大計的決策。典型的是朝廷凡是與蔡京、鄭居中、王黼所引薦過的官員都遭到了排斥。其實,這些官員並非都與蔡京等人一路貨色,不少人是很正直,很具才能的。
趙桓即位半年內,“凡用四宰相,九執政,列侍從者十餘人”。吏部侍郎程振哀嘆道:柄臣不和,議論多駁,詔令輕改,失於事幾。金人交兵半歲,而至今不解者,以和戰之說未一故也。整日糾纏於汲汲小事,卻對影響全域性的大事不願採取有效對策,要想不敗,難乎其難。
從靖康元年二月,到秋八月金軍再度策馬重來,在這將近半年的時間裡,本是趙桓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拔擢人才,查漏補缺,加強國防,以防金兵再犯的大好時機。然而他自以為和議可恃,不思戰備,因而對种師道的分兵結營,控守要地之議置若罔聞,對於李綱的禦敵八策,也是不加理睬。
一心為鞏固皇位而費盡心機的趙桓,一心追逐高官重權的朝廷大臣,就這樣在無休止的紛爭內耗中逐漸把賢能忠義之士都擠了出去。趙桓到李綱被罷免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邊已經再沒有一個能謀國禦敵的能臣了,當聞聽女真欲再度南下之時驚慌失措,只剩下了求和一途可走,主戰派全都被貶,朝中難得再有反對之聲,提議順利透過。
於是趙桓派劉岑、李若水分別出使完顏粘罕和完顏斡離不軍,請求“暫緩出師。”劉岑、李若水稟報了談判情況——完顏斡離不催逼金銀,完顏粘罕則專論三鎮未予割讓。趙桓和耿南仲等大臣見金國並沒有關上和談的大門,仍寄希望於議和成功!
但這幫人也深知割讓土地不得人心,可能會在國內激起強烈反應。商議之後,偷換了概念,變了說法,趙桓再派王雲出使金營,許諾以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的全部賦稅收入進貢給金國,想以此代價請求金國“化干戈為玉帛”。
翰離不很快給了答案,並派遣使者傳信,向宋提出‘用三鎮所入歲幣,祖宗內府所藏珍玩,以及犒師絹十萬匹’的和談建議。聽到宗望只需要這樣的條件,宋朝君臣二話沒說,立馬就派使者應附議和。
可派出的使者未到真定,翰離不和議的價碼又主動降價,“不復議割三鎮,但索五輅、冠冕及上尊號等事”,同時又提出肅王被人擄走,需再遣親王為質,方可達成和議。對於宗望主動更新的和議條件,趙桓召集太常禮官,讓他們集體商議,該給個什麼尊號,同時又令康王趙構做好準備,候命出使金營。
然而東西還沒準備好,翰離不的條件又突然暴漲,“必欲得三鎮,不然則進取汴都!”翰離不的突然翻臉,讓大宋朝廷上下震驚不已,一時無所適從。趙桓在延和殿召集百官,對翰離不的這次和議條件,採用了集體決議,而趙檉這時也快馬加鞭趕往京城…
第八章 禍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