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3、9】《吳宓自編年譜》,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4】《王靜安先生年譜》,趙萬里編,載《國學論叢》第一卷第三號。據流傳的一些史料記載,王國維是被溥儀召進宮,勒令應清華之聘,而溥儀是受胡適請託,才“下詔”的。這只是一方說辭。胡氏託溥儀說項的時候,溥儀還在紫禁城居住。而當吳宓接辦之時,溥儀已被馮玉祥部隊趕出紫禁城避居東郊民巷日本公使館。有些巧合的是,吳宓到王宅的這一天,溥儀喬裝打扮,秘密潛往天津,在日租界張園設立“行在”。因而王國維為此事曾偷偷到天津面見過溥儀,所謂“下詔”也是這時的事。王氏此舉,其因是清華為洋學堂,王心理上有顧慮。關於此點,陳哲三《陳寅恪先生軼事及其著作》一文有所提及。陳以他的老師藍文徵(字孟博,1928年畢業於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口氣記述道:“於是曹親自拿聘書請王靜安先生,王先生不答應,曹回來找胡,胡說有辦法。原來當時王先生在清宮教溥儀,所謂‘南書房行走’,於是胡找溥儀,溥儀勸他,王先生仍然不願去,因為清華為洋學堂,溥儀沒法,只得下了一道‘聖旨’——這聖旨我在王先生家看到了。很工整,紅字。王先生沒法,只得去了。梁先生也就了。王梁一就,章先生便不就。”(原載臺北《傳記文學》,第十六卷,第三期,1970年3月)

【5】《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孫敦恆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6】《交待我的罪行(九):演講〈紅樓夢〉》,吳宓撰,轉引自《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7、53】《陳寅恪集?詩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

【8】《吳宓日記》,第二冊,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出版。見1919年3月26日條。

【10】關於吳宓辭研究院主任之職與張彭春被擠出清華園一事,情形頗為複雜,但總體而言是清華的吳宓一派與張彭春(字仲述)一派意見不合,相互傾軋所致。張彭春乃著名的南開大學校長、教育家張伯苓的胞弟。1910年,張彭春與趙元任、胡適等70人同期,以第10名的成績考取庚款留學生二期放洋留美(趙元任名列第2,胡適列55名),在克拉克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研究文學、歐美現代戲劇。1915年他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及教育學碩士學位,為著名哲學家杜威的得意門生,此後在美國任中國留美學生聯合會指導。1916年歸國,任南開中學部主任兼南開新劇團副團長,開始話劇創作活動。後來成為名人的周恩來、萬家寶(曹禺)等均為南開新劇團成員併成為張彭春親自栽培的學生。1919年,張氏再度赴美國攻讀哲學,19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離美,赴英、法、德、丹麥等國考察。192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兼教務長。當時的張彭春與胡適、趙元任等庚款二屆留美同學往來密切,與以吳宓、梅光迪等學衡派成員(在南京以《學衡》雜誌為根據地,鼓吹所謂的傳統文化),或支援學衡派者不甚和睦。吳宓進清華,乃學校正急需人才之時,且是曹雲祥校長一手促成,作為教務長的張彭春與“暴得大名”的胡適都不好直接面對面地從中作梗,吳宓趁此空隙得以順利進入清華園。但自吳氏主持研究院日常事務後,情形逐漸變得複雜微妙起來。當校長曹雲祥行將出國考察時,薦張彭春以自代。因張與吳圍繞校政施教方面的主張常有不同意見,終致徹底決裂,成為勢不兩立、你死我活的仇寇。由於這樣的關係和派系成見,吳與胡適、趙元任的關係也越來越生硬,幾乎成了冤家對頭。但此時深受校長曹雲祥器重的張彭春,正處於青雲直上、一飛沖天之勢,並不把吳宓放在眼裡。事實上,無論從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