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外面的一條標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那標語,字很大,色大紅,工整,優美,醒目。所以我至今記得。但是那條標語,竟什麼時候給人用石灰水擦去,寫上了另外的內容的標語。
政策不斷在變,宣傳工作的內容也在不在變化。
要寫的標語太多,而圍牆有限。
(九)
佔中國人口之大部分的農民之向現代商業文明的靠攏並最終融入其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我們國家,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是普遍並遠遠高於農村人口的。
但是成為城市人口並實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代表了社會進步和農民生活幸福的取得嗎?
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我想到的是大部分城市人口所遭遇而甚至不自知的另一種更為可怕的已經附著於人生的鎖鏈與終身掙扎。
我不知道我所以為的他們將要去往的方向是不是正確的。
(十)
我所感到的悲哀與困惑幾乎一樣多!
在無限的悲哀與悲哀的困惑中,我想我至少還有一個想法是十分肯定甚至懷著憂患意識和緊迫感的:那就是國家以直接與間接的行政手段達到向農民的子女提供優質的廉價的高等教育服務的目的的必要性。
一小部分的人從事著工商業,一大部分的人在有限的並還在不斷減少的耕地上從事著經濟效益和市場價值不高的農業生產,這就是國家在未來都還要維持的國民就業結構嗎?
最為不幸的事實是:從90年開始,在全社會勞動力結構中傳統部門的勞動力開始出現了絕對量持續下降的現象。到90年代初期,農產品供給就已由過去的全面短缺,走向了結構性、地區性和階段性的過剩。農業生產的趨勢必然是集約化和規模化的;中國農業應對全球市場的競爭需要的是那種單個的農戶和多個聯合起來的農戶完全沒有能力提供的資本和技術投入。90年代以來,在農村和城市的非農產業領域,最突出的特徵是資本、技術增密趨勢明顯增強。企業的發展越來越趨向於“資本深化”,資本深化的出現將排斥勞動力,引起非農產業的就業彈性顯著下降。資本密集趨勢與技術革新進步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對中國的整個勞動力資源配置結構已經帶來巨大的挑戰和矛盾。
未來只能意味著無數的多餘的就連經濟效益極其低下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機會也要喪失的人口。
我甚至常常想到:他們不過是一些以所謂支農惠農政策被國家圈繫於農村以維持社會穩定的失業人口。
在教育方面,他們事實上是並沒有受到同等的國民待遇的。
在教育方面,國家還做的很不夠。
甚至於與城市裡的大部分失業下崗工人相比,他們都不具備能夠就業於相對於農業生產而有著更高經濟價值的行業的任何優勢。
二 問題二:1949年10月1日以前的所謂中國解放時期革命先烈的犧牲所換來的到底會是什麼?
題記:近日,我讀到了我自認為是我這十年來所讀到的最具閱讀價值的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宋鴻兵所編著的《貨幣戰爭》。這本書中的話讓我肯定了我一直以來所揣測到的一些東西,他在這本書中向大家說出了一個關於世界的真相。為此,我覺得我必要寫點什麼。
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到底會走向何方呢?
我個人認為走向的將是一個全民被商業力量所奴役的巨大危險之中,主導著這股商業力量的少數人將成為改革最大的獲利者。
我們或許可以避開那種危險,我們亦可能避免不了。
(一)
這個問題所涉及的第一個重要方面是經濟改革的走向和它所必然導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