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6部分

牙海軍的老式戰列艦大顯神威,在戰列艦的後時代,抓住這難得的機會逞顯著鉅艦大炮最後的輝煌。哈特利浦、森德蘭甚至是哈德良長城東端終點的紐卡斯爾,俱在粗大艦炮的轟鳴中顫抖著。爆炸後的黑煙與火焰,成了大不列顛島東海岸的主題旋律。這是一場人類工業化的浩劫,也是人類歷史的倒退。

在工業革命起源地的英格蘭,戰爭的怒吼撕碎了文明發展的程序。比起劉根少將的那支文明拆遷隊,海軍的行為簡直就是一群黑社會,搶著棍棒砸碎玻璃那都不算事,他們根本就是開著剷車推倒房屋的黑社會,而且連房屋中的人都不帶叫出來的。

空投傘兵在西線克羅斯山地區,而海軍剛負責東線的海港城市。海、空軍同時行動,目標直指大不列顛島的環島鐵路線。用蔣帥的話說就是,“掐斷多國部隊的兩條大動脈。”

克羅斯山,海拔893米,英格蘭北部分水嶺奔寧山脈的最高峰,西坡陡峭,東坡平緩,有少數隘口可資東西交通。石灰岩裸露,溶岩地形遍佈。

嗯,這句在英國地質大全上找到的話,近衛第7空降軍軍長秦少全中將牢牢的記在了腦中。克羅斯山相對平緩的東坡即約克谷地,谷地中地下洞穴和河道眾多,當然還有眾多的小集鎮。

傘兵們的空降地選在了霍斯、繆克和格拉辛頓三個小鎮中間的三角地地區,可以穿越奔寧山脈,直插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的本寧和迪爾小道就在霍斯鎮西側的十幾公里外。

在第一時間搶佔本寧和迪爾小道對於傘兵們將至關重要。否則多國部隊就可以憑藉隘口狹窄的地型,很有可能將傘兵們擋在谷地之中。

情報上顯示,在本寧和迪爾小道,多國部隊各有一個連的守軍,都隸屬於駐守在布萊爾的美國第52軍。布萊爾位於哈德良長城以南,是英、蘇分界線上最大的城市,距離彭里斯僅有三十公里。

美國第52軍,就是傘兵們這次行動的主要對手了。秦少全中將的心中,並沒有太大的把握。這次空降行動,第7空降軍僅有第19師參戰,另一個近衛空降師是第8軍的21師,其他三個師則是來自於東瀛軍團的日本傘兵。五個空降師,近六萬傘兵的空降行動,蔣帥也的確算得上是大手筆了。可是在這小小的大不列顛島上,盟軍與多國部隊集中了三百多萬軍隊的戰場上,六萬人還真算不上什麼,扔到利茲城那,打沒了也就是一週的事。

塹壕、地堡群,多國部隊利用逐城而退換取時間,集中力量將利茲城打造成了一個堅固要塞。多國部隊指揮官威爾金斯中將在利茲城外構築了兩條防禦帶,以混凝土的地堡群為支點,塹壕縱橫,可以快速的調動守軍進行重點防禦。還有大量的反坦克武器配置到多國部隊的班一級,吸取特倫特河防線潰敗的教訓,艾森豪威爾緊急調來了相當數量的“毒刺”,這種肩扛式防空導彈,在非洲就曾對漢軍的武裝直升機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似乎這一次,白宮也意識到了駐歐多國部隊的重要性。

無論怎樣決策,這一百萬精銳部隊總不能就這樣丟在英國。海、空軍在慘敗之後正默默積蓄實力,但在地面武器方面,絕對是應有盡有。在馬歇爾隱退之後,艾森豪威爾的駐歐多國部隊難得的土豪了一把。光是在利茲城正面的外圍防線上,就投入了五百枚“毒刺”。

在利茲會戰的首日,就有超過五十架“海冬青”被毒刺擊落,肖國興被迫將陸航師暫時雪藏,空地聯合突破失敗。

在隨後的近地戰中,美軍和加拿大部隊為主的多國部隊暴發出了空前的戰鬥意志。面對盟軍的空中飛機和地面火炮的聯合轟炸,多國部隊硬是憑藉著兩條外圍防禦帶將盟軍擋住了十一天,有近十萬盟軍戰士倒在了利茲城外。

美軍威爾金斯中將採取了貼射緊逼的策略。利用蛇型彎曲的塹壕防禦線,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