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強項。
我國最早的單錠紡車,出現在戰國時期(也就是18世紀中期,歐洲還在用的“手搖單錠紡車”),這種紡車一晝夜只能紡紗三兩到五兩,效率很低。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單錠紡車被改進成多錠,手搖變成了腳踏,效率大大的提高。東晉的畫家顧愷之,就畫過三錠腳紡車。
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尤其是到了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宋朝,紡織技術出現了井噴。那時候,已經有幾十錠的紡紗車,並且普遍以水力、畜力作為動力。而元朝時期《農書》上記載的一款“32錠水力大紡車”,一晝夜已經可以紡紗100斤,領先世界500年!
而歐洲的紡織技術,發展的非常緩慢。
直到十五世紀,西班牙人從亞洲學會了“手搖單錠紡車”技術,傳回了歐洲,使得歐洲人進入了紡車時代。
西班牙人引進歐洲的僅僅是單錠紡紗技術。
至於更高超的紡織技術,依然掌握在中國手中。儘管歐洲的傳教士希望從中國嘗試刺探多錠紡紗技術的奧秘。但是,中國的工廠主保密意識很強,所以歐洲偷學更先進的技術,沒有獲得成功。。。。。。
一直到18世紀中期,“珍妮機”的發明,歐洲人才擁有了自己的多錠紡紗技術。
珍妮機的原理和結構,比中國的32錠大紡車要簡單的多,只要點破這層隔膜,明朝工匠做出珍妮機也是輕而易舉的。
也許原始版的“8錠珍妮機”,生產效率遠遠不如“32錠大紡車”。
不過,珍妮機技術改進的餘地非常大,歷史上,珍妮機可是改進到了一臺機器幾百個紗錠。
採用了珍妮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僅僅需要改進機器,就能夠讓大明王朝的紡紗工業快速發展。
經過肖圖白的指點。
工匠們僅僅用了三天,就製作出了一臺16錠珍妮機,比歷史上的珍妮機的原始版效率高了一倍。
當這座16錠紡紗車,行雲流水一般的紡出了棉紗,所有參與制作的工匠們驚呆了。
“真厲害,比三錠腳紡車快了四五倍!”
“操作簡直太方便了!三錠腳紡車要看天分,不是心靈手巧的,根本學不會。肖大人的這神車,傻子都能操作!”
工匠們紛紛興奮的上前試著操作。
三錠腳紡車,東晉已有,不過卻是紡麻的。眾人所指的三錠腳紡車,這是元朝時期黃道婆發明的棉紡車。…;
對於家庭紡織婦女來說,黃道婆的三錠腳紡車是最經濟最實用的機器。但是,三錠腳紡車只適合手工作坊,並不適合大工業生產!
對於能夠改進機器,增進生產效率的工匠,肖圖白也是非常慷慨的,給予參與設計製作的6名工匠們,每人100兩白銀,作為酬勞。
不但讓這六名工匠感恩戴德!
更重要的是,其他沒有參與設計的工匠,羨慕的直流口水。
“以16錠為起始點,每多增加一錠,我就獎勵每人10兩,最主要功臣給予1000兩的額外獎勵!”肖圖白再次宣佈。
場上歡聲雷動!
肖圖白知道。
隨著這些天價的懸賞,這些工匠們會充分調動自身的才智。
英國的工業革命,之所以被珍妮機引爆,就是因為是珍妮機的原理很簡單,以至於讓很多英國工匠產生了一種心理——
“這麼一個簡陋的發明,都能夠讓那個詹姆斯發財,老子比那傢伙聰明一萬倍,肯定能發明更好的機器!”
也正是因為珍妮機的原理簡單,才激發了英國人創造發明熱情。要是一開始就弄出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複雜機器,那麼英國工業革命就不會被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