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所謂“世俗”的劃分並不那麼靠譜,但宗門的生存環境也的的確確和宗門以外的地方有著極大的不同。
就拿聶雲來說,作為一流宗門的翹楚弟子,天賦和實力都是可以當成頂門槓子培養的。從入門到成才所享受的資源待遇絕對是最頂尖的,安全方面更是被宗門呵護備至。
如此一來就很自然的會給聶雲造成一種“身處塵世之外”的錯覺,變相的也就讓“世俗”顯得更突兀。
這種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於心無旁騖的人,或者心思單純的人,置身在“塵世之外”絕對有益無害,這會讓他們更加專注與修行,也讓內心純淨少了被執念侵染的可能。
可問題也有,那就是花盆裡的花再好看也沒有野地裡的花經得起風霜雨雪。
比鬥再兇狠,與真正的廝殺比起來依舊沒有任何可比性。一個是比誰更厲害,一個是看誰能活下來,目的完全不一樣。
宗門裡能有擋風遮雨的大傘倒還可以等花盆裡的花慢慢壯大成大樹,到時候也就可以擋風遮雨了。可若是沒有大傘保護,那一直種在花盆裡就不是長久之計。
所以聶雲就被趕出去見識兇險歷練了。而諸如清婉仙子這類修士卻依舊在宗門裡靠著比鬥積累著等待著。
可即便是聶雲,經歷再多的生死,也只是歷練中的一個個水花,多出來的是面對生死大劫時的應變和感悟。這會不會堅毅他的心性?會!但依舊是屬於宗門修士的認知範圍。
和所謂“世俗”裡的人比較,宗門修士的認知區別在哪兒?
沈浩的看法是區別在於“生存環境”。
宗門就像是一個暖房,遮擋了大部分的風雨。而所謂“世俗”就是野地,有風霜雨雪洪旱交替。
宗門弟子的第一要務就是“突破境界”,而所謂“世俗”裡的第一要務就是保證自己能活下去。
普通人為了養家餬口,散修為了更多的修行資源鋌而走險。這在世俗裡都是為了生存。和宗門有很大的區別。
所以在場聽完沈浩言語的人裡面,唯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散修臉上思索片刻後便露出認同,而宗門弟子出身的修士卻僅限於思索,沒那麼容易認同。
說完這些之後,沈浩便沒在這邊久留,選擇告辭返回了曉日峰。對於今天一整天的閒逛沈浩總體認為收穫並不大。但倒是讓他對宗門修士多了一些更深入的認識。
不過在沈浩離開之後,他的這番言論卻被傳了出去。即便是表現得最不屑一顧的人,其實心裡也是在認真琢磨,畢竟這番關於認知的論調並不複雜但卻掀開了關於心性和生存環境之間的必然聯絡。
來參加大會的散修們最是高呼“的確如此”。相對於修心,散修們向來更在乎的是術法和修行法門方面的交流。修心向來就少,如今被人概括出來原因就覺得很對自己路數。甚至難得找到了比宗門修士佔優的方面,心裡愉悅。
而相反,與會的絕大部分人都是宗門弟子,聽到這一番關於“心性”的論調那就好一番談論。覺得不切實際或者故弄玄虛的有,覺得可以借鑑的也有,但直接認同的卻幾乎沒有。
“世俗”的東西嘛,參考一下就行了,照搬過來怎能行?
真就沒有看明白看透徹的人嗎?自然是有的。任何一個高階修士只要細心琢磨,都能弄清楚,也絕對看得清看得透。但看透又如何?想要學世俗的那一套生存手段?還是想要把宗門的生存環境弄成世俗那樣?
沒可能。除非宗門放棄掉自己的立身之本。不然的話,修心依舊將是宗門修士煩不勝煩的問題。
可即便沒多少人認可沈浩提出來的這一套論調,但並不妨礙“沈浩”這個名字在大會上下被人頻繁提起。再加上楓紅山莊外事大執事的身份,以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