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的一切,但它如此簡單直接,以至於我只需要一雙手和一點蠻力就能在這兒生存,它如此適合我。

只是,今夜我不會回來,酒醒了也不回來,明天我也不一定會回來,等錢花光我就回來。

在別處症候群

文/姬霄 @姬霄 青年寫作者

我有一位朋友,年紀長我幾歲,工作能力很強,在我所處行業內算是小有名氣。

半年前他辭了職,再之後都在家中賦閒,每天喝茶寫字,擺弄各種愛好,至少從社交軟體上看,日子過得很充實。我有次跟他聊天,問他有沒有工作的計劃。他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繞開我的問題說著行業的問題所在,最後他說,沒準換個城市心境會改變很多。

我被繞了進去,追著問,即使換了環境,這些問題不是依然還存在嗎?他答道,可是如果你的心態變了,看問題的方式也許就會有大不同。我說,心態的改變與環境有必然聯絡嗎?他盯著我,直到看得我發毛才一臉肯定地說,那是當然的了。

原本這只是一次閒聊,巧的是,跟他告別兩週後,相同的對白又一次發生。我公司裡有位實習生試用期結束,對我說想要換一間公司。我第一反應是留住他,因為他在幾位同期的實習生當中,能力算是不錯的。我問他是因為薪水的問題,還是在這裡工作得不順心?他坦白說都不是,只是覺得自己每天做最基礎的工作,一成不變的日程令他覺得浪費時間。他說,沒準換間公司會見識到更多的東西。我說,即使換一間公司,以你初入職場的能力,也一樣是做同樣的事情啊,何必操之過急呢?他搖搖頭說,正是因為我剛剛畢業,所以才急需多經歷新鮮的環境,這樣才能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才稱得上完整的人生。聽到這裡,我啞口無言,只好在他的辭職函上簽字。

如果說我那位朋友還沒有將話點透,實習生的道理則讓我切切實實無從反駁。換作我是他的年齡,大概想破頭也講不出這樣角度刁鑽的觀點。我不禁沉思,在大部分人眼中,視界狹窄就代表著見識淺、能力低,淪為弱勢群體的想法根深蒂固,而經歷不同環境所帶來的閱歷上的“充電”是正常,且理所應當的。然而,在這個邏輯關係裡,人們似乎都刻意在著重“經歷”的獲取,而忽略了閱歷並非只要經歷過就會擁有這件事。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朋友從臺北寄來的明信片,正面是雄偉的101大廈,背面卻只潦草寫著,不多說了,在趕飛機。回來的時候我去機場接她,問到臺北的感受如何,她帶著一臉倦容說,人太多,行程又緊張,很多景點都只是走馬觀花,照片都沒拍幾張。實在難以描述在她語氣中的失落,有不甘,有無奈,更多的是累。

你看,明明是去度假,卻讓自己累成了一匹馬。在此之前,她何嘗不是抱著擺脫都市生活躲到遠方旅行,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想法,然而這種急匆匆的經歷,除了滿心的疲累,我實在想不出可以有什麼收穫。

事實上,我認識的許多人都是這樣,在城市裡一天天覺得毫無樂趣枯燥乏味猶如困獸,卻以為去遙遠的地方旅行時就會神采煥發活靈活現;相同的工作做上一年半載就開始懷疑是在蹉跎人生,卻以為換間公司換個環境就可以尋找到青春的激情、豐富的見聞和源源不斷的新鮮感;在感情上,這種毫無邏輯的心理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遇見心儀的物件,睡前輾轉反側腦補無數種同她在一起的甜蜜場景,自以為天造地設,然而真正走到一起卻發現她矯情做作,愛慕虛榮,睡覺打呼醒來還有口氣,方才如大夢初醒,悔之晚矣。

“生活在別處”,詩人蘭波的這句話自從被米蘭·昆德拉弄得世人皆知,就變成了困頓都市人們心中的精神鴉片。在一成不變的生活夾縫中求生存,難免會幻想“在別處”的美好,那兒有清新空氣恬靜生活,有高薪待遇閒暇時光,更有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