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要雕好久好久才能雕好。
活字印刷術,不錯!!
范蠡:是的。我之前在想,要是哪部書只印了幾次,市場反饋不好、不再印了——
那雕好的木板,豈不是白雕?!
范蠡看完“雕版印刷術”之後,便想到了這些。如今他又看見“膠泥活字印刷術”。
膠泥的材質,會不會容易碎呢?
范蠡是要經商、批次生產,自然便要考慮到在這些過程裡,方方面面的細節與問題。
隨即,只聽一陣天音,徐徐道來——
【由於是用土來燒製,因此泥活字是很容易破碎的。後來,元代的王禎將泥活字改為木活字。這種方法是先在整塊的木板上刻字,既而將木板逐字切開,切成小塊,修理整齊後便可使用了。】
【王禎的這種木活字,用來印刷六萬字的《旌德縣誌》,一個月可以印刷一百多部。】
范蠡先是會心一笑。
聽到後面,他微微一怔,六萬字的內容,一個月可以印刷一百多部。這是何等神速?
他思考了下,因為還沒有使用過雕版印刷,所以只能與手抄的速度進行對比。
比手抄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改良後的“木活字”,確實應該會比原先的“膠泥活字”更加耐用。這也是效率與成本問題。
墨子:木活字,倒是不錯。
而且先在整塊的木板上刻字,刻完了再切成單獨的文字塊,這種思路也非常好。
聽起來,印刷的速度也是非常快。
但是為啥你們從“膠泥活字”到“木活字”,居然要隔了朝代那麼長的時間啊?
——膠泥活字,是宋代的畢昇。
——木活字,是元代的王禎。
這兩個朝代要是不挨在一起,那就更說不過去了。或者該不會是宋朝跟秦朝一樣短命吧!
魯班:附議。明明“雕版印刷”就是用木板。
為啥從“膠泥活字”到“木活字”要跨越朝代?
他們忽然同時想到了一個可能性,難道膠泥活字或者活字印刷術,存在某些侷限性?
然後,在那些時期,其實還是用雕版印刷術比較多?仔細想想,不無這個可能。
蒼穹之上,出現一種排字的“轉盤”。
那是一種簡單的裝置,由底架承託著一個圓形的轉盤,轉盤裡擺放著活字字模。
伴隨著天音與仙樂,轉盤兀自轉動的時候,響起一陣清脆的、咔咔的音效。
【除了“木活字”之外,農學家王禎還發明瞭一種排字的轉盤,我們稱其為“轉輪排字盤”。】
天幕的畫面放大,可以清晰地看見“轉輪排字盤”裡面,木活字依韻擺放。
隨後,轉盤咔咔地轉動起來,一隻簡筆畫卡通右手在上面移動,檢取所需之字。
墨子的眼前一亮:這確實是我沒想到的!
就說,文字浩如煙海,如果要做成活字,每次印刷都要排一遍,這工作量也挺大的。
萬一下次又要印,豈不是又得排一遍?
如今有了轉輪排字盤,舒服多了……
魯班亦是讚歎不已:這位元代的農學家王禎可以啊!木活字、轉輪排字盤。
——有點東西啊!!
范蠡:好耶!聽起來就很方便!
正當大家紛紛感慨“轉輪排字盤”的妙處之時,戰國時期,許行關注的是“農學家”的稱呼。
天幕說,王禎是一位“農學家”。
>r />
身在戰國時期的許行,是諸子百家裡“農家”的代表人物,也曾師從墨翟的弟子禽滑釐。
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