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分卷閱讀122

地方,有一片乾淨的土壤, 一把鐵鍬憑空出現,掘土挖坑。

不多時, 樹的底部、土壤之間,就出現了一些樹根的痕跡。“咔嗒”一聲, 有樹根應聲而斷。

這一截樹根,飛至光幕正中央。

只聽得天地之間, 伴隨著一種逍遙快意的縹緲樂音, 後世之人的話音響起——

【分根法,就是在樹木的旁邊, 數尺距離之處, 挖一個坑, 讓樹根的末端顯露出來,用這樹根萌生出新的可以使用的枝條。通常來說,那些比較難取栽的樹木, 都採用這種方法。】

這種十分簡單明瞭的動畫, 搭配上勻速而又清晰的解說, 讓人實在不難理解。

即使是那些不曾讀過書的農人, 彷彿也都從天幕動畫裡的操作, 學會了“分根法”。

至於先前的“直接切取插條”等等,亦是簡單。

只要聯想到“折柳”插入土中, 折柳樊圃,他們便知, 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操作。

農家的許行、商聖范蠡, 乃至墨翟、莊周、扁鵲等人, 都將這些方法銘記於心。

天幕說得這樣明白。

又這樣簡單,想忘記都難。

那些早已經憑藉自己的時代優勢,以及農業方面的知識儲備,對扦插技術有著一定了解的人——

在聽見後世的敘述之後,亦是對此擁有了更加系統的認識,理解的程度也更為深入了。

西漢的氾勝之,便是如此。

漢武帝拊掌而笑,決定將這些整理在一起,連同著先前的“良種選育”“種子處理”等等。

用官方製造出來的紙。

印刷成書,傳播到民間去。

【這些扦插繁育的技術,在古代的果樹栽培之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再比如番薯,在引進我國之後,就是使用育苗扦插進行繁殖。葡萄,漢代的時候還是運用實生苗繁殖,到了唐代就開始使用起了扦插的技術。】

碧空之中,出現了紅色的長條果實。

幾根擺在一起,起先是一張填滿二分之一光幕的大圖,隨後又化為一個小的圖示。

番薯的圖示,停留在一張世界地圖上。

它從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開始不斷地傳播、擴散開來。

直到遍佈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的許多地區。

秦始皇目不轉睛地,看著番薯的傳播軌跡,發現它在進入大秦這片土地的時候——

圖示旁邊寫著: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秦始皇:不知這是什麼朝代了。

卻見在番薯傳入中國的時間旁邊,還有幾列不甚引人注目的墨色小字。

隨地掘取,以佐穀食。

價格極賤,極易引種。

尺許薯藤,隨栽隨活。

足果其腹,災不為荒。

民生賴以食,旱潦兇歉賴以生。

在這些文字的旁邊,還有一張沒什麼存在感的小圖,繪製著某一年福建南部的大旱。

小圖上更有小字,寫有《漳州府志》的記載:

野草無青,禾無收,餓民遍野。

而後金學曾當機立斷,曉諭閩南各縣,廣為栽植。短短數月,番薯豐收。

饑民——足果其腹、災不為荒。

這些文字與圖片,在光幕之上如同曇花一現般出現而又消失,卻在嬴政心裡久未磨滅。

番薯,這東西。

可以用來解決災荒的問題?

價格又低、又容易引種。

只需要尺許的薯藤,就能隨栽隨活。

尤其是在顆粒無收、餓民遍野的狀況下,這番薯只是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