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多多養牛,讓鐵犁牛耕來得更快一些、發展得更猛烈一些吧!!
衛莊公、鄭武公、宋宣公、魯惠公、齊僖公:把鍊鐵、鍊鋼的技術,抄在紙上!
傳播、推廣出去!!!
各個時空裡,由紙張線裝或是膠合起來的小冊子,在官方與民間不斷地流傳起來。
很多布衣平民,他們無法記全天幕的知識,便要依靠這些小冊子進行學習。
至於各國官方的那些技術冊子,那也是經由無數學識淵博之人進行記錄、整理而得。
絕非一人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得。
漸漸地,由於各國君主下達法令,嘗試在民間各地推行曲轅犁、水碓、筒車等等。
各時空裡的許多農人,都真的獲得了來自於後世千百年以後的、先進的農具。
很多家庭的務農負擔減輕。
一些農人也嘗試著投入其他新興的產業,比如造紙、印刷書籍、冶鐵、鍊鋼。
皇帝、諸侯國君,他們都在全力支援這些行業的發展,希望國力強盛。
歐冶子與干將,也不再全力於鑄劍。
他們各自開始研發新型的鐵製農具,以及其他的鐵製器具,還有更復雜一些的鋼鐵用具。
曲轅犁、指南針,現在都不成問題了。
越王勾踐、吳王闔閭,分別請歐冶子、干將,負責帶領各自國內的鋼鐵製造業。
有時候一些布衣平民前來請教。
就能看見歐冶子坐在門口,教他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有話說:
本章參考:《天工開物》等
從撂荒制到立體農業1
戰國初年, 李悝為魏相。
他頒行“盡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謹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
自從水碓、筒車等工具的出現, 他們魏國農業的發展,踏入了一個嶄新的層次。
伴隨著對鍊鐵、鍊鋼的支援, 魏國民間的鋼鐵行業,也開始興盛起來。
於是, 需要用到鐵製元件的曲轅犁,也開始逐漸出現在平民百姓的農田裡。
這時候的李悝, 還並沒有完全滿足。
現在只是這些農具的使用, 減輕了農人勞作的負擔,但土地的產量還是個問題。
他認為土地的潛能, 還沒有被激發出來, 每畝土地, 應該要產出更多的糧食。
對此,李悝提出“盡地力”的主張。
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竭盡每一分地力, 讓每一畝地, 都能種出更多的糧食。
李悝:希望大家治田勤謹。
治田勤謹, 每畝土地將增產三鬥。
不勤謹, 則減產三鬥。
如果是方圓百里、可以墾田六百萬畝的土地, 糧食總產的增減,會達到一百八十萬石。
這幅度, 大約是十之二。
對於他們來說,這已經是非常驚人的區別了!
戰國末期, 趙國。
荀子在看見水碓、筒車、曲轅犁的興起過後, 同樣也思考到了這個問題。
雖然他們現在, 已經擁有了非常厲害的農具,但是土地的產量,依然沒上去。
荀子跟李悝是一樣的想法。
如果大家都能好好種地,就能畝產數盆,一年收穫兩次。
他們多抱有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