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的時間跨度非常大,自戰國秦漢直至明清,令許多先人看見了後世的種種發展。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
【從戰國秦漢時期,到明清時代,多熟種植的複種制,從零星的、散在的萌芽,到後來逐漸趨於定型。】
【人們在秋收之後,種植冬麥,冬麥之後又種豆。等到次年又種植玉米、穀子、黍穄等等。然後再次收穫之後,繼續種冬麥,迴圈往復。】
秦始皇沉默佇立,他已經知道,後世的明清時期是在尤為遙遠的未來。
而人類農業的發展,歷經漫長的時間。
從他們戰國、大秦時期,到後世經歷過千百年的歲月,往後的光陰裡亦會發展,不斷向前。
所謂的“趨於定型”,往後亦會發展、進步。在這種迴圈往復的“複種制”之後,又會是什麼呢?
戰國時期,李悝聽見天音訊頻點頭。
迴圈往復的“複種制”,這樣的方法很不錯,非常不錯,確實可以達到“盡地力”的目的。
如果再加上治田勤謹,那就更好了!
對了,玉米是什麼?
聽起來很精緻的樣子,玉做的米?像玉一樣的米?
某種在明朝嘉靖年間,才從美洲傳入中國的作物,引起了戰國初年魏國李悝的注意。
天幕上一閃而過的玉米棒子,看起來金燦燦的,果實飽滿,汁水充盈的模樣。
李悝:看起來很不錯。
【人們利用“間作套種”等方法,將這些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乃至於園藝作物,進行各種合理的搭配,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比如清代農學家楊屾的《修齊直指》,就記載了對菠菜、蘿蔔、蒜、藍、粟、麥等作物進行間套複種,達到了兩年十三收。】
天幕用一種極為平淡的語氣說出了“兩年十三收”,而古代正在觀看天幕的觀眾們——
每一個都不淡定了。
天幕你說什麼,兩年十三收……?
列位歷史人物的大腦裡,頓時一片空白,天音之中的“兩年十三收”盤桓在他們的內心,
縈繞著久久不去。
真的假的?這是真實存在的嗎?
漢武帝:“!!!”這麼猛的嗎。
秦王政:間作套種,快。
這春秋戰國時代,不得捲起來啊?
【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多熟種植。我國傳統的耕作制度,便是以這三種耕作的方式相結合,儘可能地實現種無閒地、種無虛日。】
【這樣的耕作,其實已經是一種多物種、多層次的立體佈局了。我們可以稱其為“立體農業”的雛形。】
秦始皇這才想起,這段影片的標題——
《從撂荒制到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才是這次歷史直播的重點!
許行等無數觀眾看著天幕,他們更加好奇這“立體農業”了!就這樣還只是“立體農業”的雛形?
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多熟種植。
這三種方式,已經非常厲害了!
那“立體農業”——
它得厲害成什麼樣子啊!
【其實,這樣充分地“盡地力”的方法,還可以從田地擴充套件到水體。我們可以從原本單一的種植業,擴充套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