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5部分

。所謂縣官不如現管,要是鄭玄肯答應開這口子,整套決議、下詔的流程就要順暢、方便得多。

是勳說第二件事:“欲求數人相佐。”曹操說:“卿之門客,或他白身,自可薦為僚佐,朝廷無有不從。若本有職……尚須何人?”還是那話,你想從我這兒掏什麼夏侯妙才、毛孝先、徐公明、董公仁啥的,我鐵定不會給啊!

是勳微微一笑,並起手指,說出幾個人名來,曹操一聽,皆為下僚,非我麾下一、二流的謀臣、武將,當即拍板,給了。

是勳提的第三個要求,是要在許昌再多呆幾天,一方面把手頭的事交接完畢,另方面麼——“王邑守牧河東多年,恐其不肯納我。故待秋熟之際前往河東,最宜也……”

是勳想要交接完畢的手頭的活兒,不外乎造紙和刻經——前一件半私半公,後一件純是公事。

造紙方面,透過跑了幾趟太學去授課,送了幾本紙書給諸葛瑾、司馬孚等人,靠著鄭門弟子和太學生們幫忙大肆吹噓,很快的,官方收購、私人求買,產品就供不應求了。不過本小利微,要靠正常積累達成擴大再生產的目的,估計且得三五年……是勳琢磨著,是請曹德加大投入呢,還是自己再拉幾位朋友來入夥兒呢?

琢磨來琢磨去,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只好等打完了袁紹再說。不過許昌的造紙作坊也就這樣了,倒是河東,還可以想想辦法……

石經方面,八月中旬,就在是勳動身前不久,第二批也即《尚書》基本鐫刻完成。第一批刻碑立石的《易經》除本經外,還包括傳言出自孔門弟子之手的《易傳》,共分十卷,故名“十翼”,總字數將近二萬五千,刻了整整七塊石碑。《尚書》就沒那麼多字啦,還不足二萬之數。

原本的今文《尚書》總共二十九篇,字數更少,而古文《尚書》則為四十五篇,比今文多出的那十六篇,是勳前一世基本上就沒見過,因為漢末即亡佚矣,後來晉人東拼西湊,搞了一票西貝貨出來,流毒千年。直到清華簡的發現,才終於破解這個千古以來學者們爭吵不休的謎題(傳世古文尚書是真是假),可是勳還沒來得及去找來瞧,就“biu”的一聲,穿越了……

所以他最不敢跟士人們談論《尚書》啦,因為古文比今文多出來的那十六篇,對於他來說完全是新書,還沒讀熟哪,更別說考據、議論了。等到《尚書》校訂完畢,是勳真是花了大功夫去研讀、定稿,其間也往鄭玄門上跑了好幾趟,鄭康成倒是知無不言,大有欲使是宏輔傳其衣缽的意味。

總之,古文《尚書》統共刻了四塊半石碑,最後一碑還空著將近二分之一。司馬懿過來請他拿主意,說空那麼一大片不好看相,要不要再加點兒什麼注啊傳的上去?是勳早有定計,當即胸有成竹地掏出一張紙來遞給他:“為韋仲將手錄也,刻此即可。”

司馬懿接過來一瞧:“惟建安三年,歲在丁丑,司空曹操上奏……”竟然把刻經的主要過程——曹操上奏,劉協允准,尚書擬詔,是勳主持,等等——連帶參與人員的名字一個不漏,全都寫在這篇文章裡啦。

刻碑記事,還開列有功人員名單,這在後世是慣例,東漢時代卻還並不流行,尤其這種國家工程,沒有皇帝發話,誰敢那麼幹?但是是勳說啦:“有此石經在,仲達與餘等,皆可不朽也——天子已允,卿可照做。”他這話一半兒是真,一半兒是假,這段時間劉協老躲著他,他也懶得再去找那中二少年,光跟曹操提了一句,既然曹操沒有異議,自可放膽施為。

司馬懿聞言是喜出望外啊,如獲至寶,當即雙手捧著就出去了。

是勳暗中竊喜,心說我費了那麼大功夫,怎麼能夠不署名呢?不署名誰知道我乃當世大儒,主持了這功在千秋的宏偉工程啊?先上石碑,然後標名青史,流芳萬古,才不枉了某穿越來此